站在安徽省阜阳市王家坝闸的观景台上,七月的淮河正泛着粼粼波光。这座横跨淮河的钢铁建筑,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过无数次洪峰过境的惊心动魄,也镌刻着“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密码。此次安徽理工大学“王家坝精神与新时代淮河防洪”实践调研团,从7月2日至7月9日,用七天时间沿着淮河两岸行走,从安徽省淮南市淮上村的稻田到寿县陶店滨湖村的新居,从淮南市水利局的淮河水利工程布局图到阜阳市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的老照片前,终于读懂了这方水土上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它不仅是汛期里的挺身而出,更是融入日常的坚守与创造。
洪峰中的担当:从纪念馆到田间地头的坚守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里,一件褪色的救生衣静静陈列在展柜中。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2003年汛期,村支书张大爷连续三天三夜守在堤坝上穿的,衣摆处的裂口是被树枝划破的,却至今带着泥土的痕迹。“开闸蓄洪那天,他第一个带头拆了自家刚盖的新房,说‘闸在人在,家没了可以再建’。”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王家坝纪念馆(许晨骏 供图)
怀揣着这份震撼,我们踏入了王家坝镇的移民安置点。只见56岁的田阿姨正在院子里精心择着豆角,当谈及王家坝闸的每一次开闸泄洪时,她缓缓说道:“我从不抱怨,在网上看到下游地区遭遇洪水,人家的家园都被淹没了,多叫人揪心呐。开闸泄洪也是无奈之举,就是为了保他们,咱哪能不管不顾呢。”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王家坝镇居民交谈(闫勇鹏 供图)
“没人会抱怨,大家都明白这是为了保下游。”田阿姨的话语中,听不见丝毫委屈,有的只是历经风雨后的那份坦然与平静。她这朴实的回答,让实践团的队员们深受触动。这位不识字、甚至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阿姨,却将“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牢记于心,融入了自己的血脉之中。
水退苗长:乡村振兴里的精神新生
“洪水能淹了庄稼,淹不了过日子的劲头。”寿县陶店乡滨湖村新居路边房子的文化墙上,“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八个字格外醒目,旁边是村民们自己画的“抗洪漫画”:有推着小船送学生上学的老师,有在安置点教广场舞的阿姨,还有洪水退后第一时间抢种蔬菜的农户。
村主任带着我们参观他们现在的新居——滨湖嘉苑,白墙黛瓦的小区树荫下围坐着乘凉的爷爷奶奶,国家帮大家搬迁安置,他们坚守在淮河边,如今却再也受不到洪水的威胁。
图为实践团成员访谈滨湖嘉苑居民(闫勇鹏 供图)
七天的调研结束时,队员们在淮河岸边合影。身后,王家坝闸的闸门在夕阳下泛着金光,远处的稻田里,收割机正在忙碌,孩子们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追逐打闹。这一刻忽然明白,王家坝精神从来不是凝固的纪念碑,而是流动的淮河——它在科学治水的智慧里奔涌,在抗洪抢险的担当里激荡,更在乡村振兴的希望里向前。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淮河边合影(闫勇鹏 供图)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队员们记录下这些故事,不仅是为了完成一份实践报告,更是为了让这份精神穿过堤坝、越过田野,走进更多年轻人的心里。因为大家坚信,当青春力量与精神灯塔相遇,定能在新时代的淮河岸边,书写出更动人的篇章。
(通讯员:安徽理工大学李圆梦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