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漳州市诏安县美营村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3 21: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欣泓   阅读 89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5日至8日,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组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前往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美营畲族村,开展以“经典润畲乡,语言助振兴”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艺文课程进课堂,经典传承润童心

7月5日至8日,实践队员在美营小学开展普通话推广及经典文化教学活动。课程涵盖溯经典、书经典、诵经典、唱经典、学经典、演经典等环节,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课程结束时,实践队成员与美营小学的学生携手打造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实践队员带来的戏剧《盘瓠传说》、对话朗诵《在诗词里对话苏轼》、舞蹈《巳巳如意》等节目,巧妙融合了经典与畲族文化。美营小学的学生们在吟唱《喜园中茶生》时传递出悠悠茶韵,演绎《金色的鱼钩》则重现了革命初心。最后,集体朗诵的《大写的中国》,用激昂的文字抒发了浓厚的家国豪情,为这场汇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整场汇演以语言为桥梁、以文化为灵魂,展示了推广普通话与传承经典的丰硕成果,赢得了在场师生和村民的热烈掌声。

图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林松华老师教授同学们科学的发声方法。

畲乡烽火,薪志永传

实践队走访美营村时,特意采访了村书记钟惠强及当地村民,深入挖掘畲汉同胞携手抗日的红色故事。钟惠强书记介绍:“村里的退伍军人至今仍保持着奉献精神,抗战文化深深影响着村民的价值观,老一辈人常向年轻人讲述这段历史,让爱国情怀代代相传。”实践队结合口述历史与档案资料,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通过民族平等政策和通俗宣传凝聚群众的历史经验,为后续编撰《畲乡抗战记忆》积累素材。


图为实践队在与美营畲族村村书记钟惠强交流研讨。

畲乡家谱,根脉寻踪

为系统梳理畲族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队于7月7日启动《美营家谱》专项调研工作。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村中老、中、青三代村民展开全面调研,深入挖掘畲族文化的精神内核。

在调研中,一位村民向实践队员分享道:“我们畲族有‘敦亲睦邻’‘耕读传家’的家训,老一辈常讲‘筑皇坡’的故事,教导子孙要有骨气、有担当。”这些质朴的话语生动展现了畲族人民的精神追求。实践队将对这些蕴含生活智慧的传统文化素材进行系统整理,为后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家国情怀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村民进行深度访谈。

畲风古韵凝镜语,美营风华入眸来

7月8日,为传承畲族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队深入美营畲族村开展文化调研。在村委会的协助下,队员们探访了村中祠堂,并与老龄协会成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协会成员向实践队介绍了畲族的历史文化,重点讲解了"布衣伟烈"的典故——明代村民钟生婉拒官职为乡开渠,获洪武帝赐封“布衣伟烈”,以及“美营三宝”:融合数十种草药的“草药衣”、传说中太监蒋金台竹杖生根而成的“太监竹”,和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龙泉井”。

“这些文化瑰宝承载着我们畲族的历史记忆,”老龄协会成员表示,“但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传统习俗确实面临着传承的挑战。”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注意到龙泉井目前被村民用作日常生活的砧板,珍贵的草药衣保存状况不佳,传统服饰的制作技艺也鲜少有人掌握。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美营畲族村老龄协会成员合影留念。


此次实践不仅推广了普通话,更深入挖掘了畲族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活动中,诏安县美营小学校长还特意寄语孩子们:“学好普通话,就像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而不忘家乡根,才能让畲族的故事走得更远。希望你们既要说好标准话,也要当好家乡文化的小宣传员。”队员们深受触动,表示将结合调研成果,探索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承结合的新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通讯员 陈欣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欣泓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