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润银龄,智伴夕阳-“老有所乐,悦享银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盐城支队助老科普行

发布时间:2025-07-23 20: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高幸贝   阅读 35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助力老年人更好应对慢性病防控、养老诈骗防范及智能设备使用等生活难题,2025年7月16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老有所乐,悦享银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盐城新洋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开展了一场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管理、防诈骗安全及智能技术使用等需求,通过慢性病科普讲座、养老诈骗案例分析、微信操作教学等形式,为当地老年人提供了实用的知识与技能支持。

在新洋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首场慢性病科普讲座吸引了30余名老年人参与。实践成员周同学手持血压分类图表,向围坐的老人们讲解:“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者舒张压超过90毫米汞柱,就可能是高血压了。”她特意将图表上的数值用彩笔标注,“大家看,正常高值是120到139之间,这时候只要注意饮食就能控制住。”现场,72岁的王奶奶拿出随身携带的血压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近一个月的测量数据。“我总觉得头晕,不知道是不是高血压,”她指着其中一组135/85的数值问道,实践成员接过记录本,结合图表耐心解释这属于正常高值范围,并建议她减少盐的摄入,每周多散步三次。

讲座中,团队还通过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疾病谱变化,让老人们理解慢性病防控的重要性。“以前是霍乱、天花这些传染病吓人,现在咱们身边更多的是高血压、糖尿病,”实践成员周同学展示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0000人死于营养不平衡导致的慢性病,“这些病大多和吃得多、动得少有关。”现场播放的短视频里,65岁的糖尿病患者讲述了自己因忽视空腹血糖7.2mmol/L的检测结果,最终引发并发症的经历,不少老人拿出手机拍下视频中的关键数值,有的还互相交流起日常饮食习惯。

在养老诈骗防范环节,团队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58岁的张大爷想补缴社保,一个姓李的男子说花17万就能办,结果只收到一个月的‘养老金’就没了下文。”实践成员在投影仪上展示了案件中的转账记录截图,“骗子先给点甜头,就是为了骗更多钱。”台下的陈爷爷突然举手:“我前阵子接到电话,说我中了保健品大奖,要先交手续费,这是不是骗局?”团队成员当即结合案例分析:“这和我们说的中奖诈骗套路一样,凡是要先交钱的‘好事’,基本都是骗术。”随后,成员教老人们识别伪造的公检法证件照片,提醒接到可疑电话时,务必先联系子女或社区民警。

在微信使用教学现场,八十多岁的刘爷爷拿着智能手机,手指有些颤抖地跟着实践成员操作。“您看,点这个‘+’号,再选‘添加朋友’,就能加上孙子了。”成员小王手把手教他扫描二维码,当屏幕上弹出“添加成功”的提示时,刘爷爷笑了:“以后就能天天看他发的照片了。”团队还制作了图文手册,把调整字号、视频通话等步骤印在上面,配上放大的截图。67岁的赵奶奶照着手册,成功将女儿的聊天窗口置顶,“以前总找不到她的消息,现在一点开就在最上面,真方便。”

活动期间,团队发现不少老人对智能设备既渴望又胆怯。75岁的周奶奶说,孙子多次想教她用微信视频,可自己总记不住步骤。针对这种情况,实践成员分成小组,每人负责3到4位老人,从最简单的保存照片开始教起。“您长按这个图片,点‘保存’,就能在手机相册里找到了。”当周奶奶成功把孙子的照片保存到手机时,她立刻让旁边的老伙伴来看:“你看,我也会了!”

此次实践中,团队还遇到了一些特殊需求。一位独居的张大爷希望学会用微信交水电费,成员们专门联系社区工作人员,结合缴费流程一步步演示;还有老人担心误点诈骗链接,团队便教他们开启微信的“青少年模式”,限制陌生链接的打开权限。每天活动结束后,实践成员都会留下联系方式,不少老人后来通过电话咨询操作问题,团队也一一耐心解答。

随着最后一场微信教学结束,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落下帷幕。社区负责人表示,活动不仅为老年人带来了实用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而对于实践团队来说,这些天的经历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体现在对健康的关注、对安全的需求和对智能生活的期待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幸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