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鼓喧,狮影蹁跹 —— 广工学子赴东莞石龙传承醒狮文化

发布时间:2025-07-23 17:2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淑婷、陈泓、朱婉华   阅读 1.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一、非遗传承启新篇——石龙龙青馆

2025年7月上旬,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润江东”实践队走进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参观和拜访龙青馆,通过观赏醒狮表演、参与技艺体验,深入感受非遗魅力。队员们表示,亲身实践让他们切实体会到醒狮文化的生命力,更坚信这项非遗技艺一定能“活起来”、“走下去”。

二、沉浸式观赏石龙醒狮魅力

2025年7月上旬,“语润江东”实践队走进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龙青馆,近距离观赏醒狮表演,沉浸式感受这项传统民俗艺术的独特魅力。

龙青馆内,随着激昂的鼓点骤然响起,数头醒狮应声而动。黑紫、金红等各色舞狮在馆内师兄们的操控下灵动非凡:时而腾跃翻滚,展现矫健身姿;时而眨眼摆尾,流露憨态可掬之态。狮头与狮尾配合默契,“人狮合一”的演绎将舞狮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得实践队员们阵阵喝彩。

表演中,醒狮在高低错落的桩阵间灵活穿梭,每一个腾挪、跳跃的动作都精准有力,与铿锵鼓乐形成完美呼应,现场气氛持续升温。队员们纷纷用手机记录精彩瞬间,在近距离观赏中沉浸式体验醒狮文化的震撼力与生命力。

图为龙青馆队员高桩训练。陈锦华供图

三、亲身学艺解锁醒狮传承密码

在探寻醒狮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语润江东”实践队队员获龙青馆成员邀请,亲身参与醒狮技艺学习,近距离触摸这项传统艺术的传承脉络。

队员们分组配合模拟成狮,从“起狮”动作学起。在馆内师傅指导下,大家先掌握狮头扎腰带、狮尾手部摆放等基础要领,再通过模仿师兄们的起跳姿态逐步领悟核心技法。从最初的动作生涩,到后来的渐趋自然,队员们反复练习,虽汗流浃背,却热情不减,眼神愈发专注坚定。

除了舞狮,队员们还体验了醒狮伴奏中的打鼓技艺。尽管鼓法看似简单,实则考验节奏记忆与现场配合能力。叶馆长强调,鼓点需紧跟狮子动作变化,二者相互呼应才能达成“1+1>2”的效果,让表演更具感染力。

亲身实践后,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醒狮每一个动作都凝结着力量与技巧的融合,传承之路更需久久为功。这场沉浸式学习,不仅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技艺的乐趣,更让他们对醒狮文化的传承密码有了直观认知。

图为实践队学习举狮头。陈锦华供图

图为队员学习举人跳跃动作。陈锦华供图

图为龙青馆队员讲解动作要领。陈锦华供图

图为队员学习打鼓。陈锦华供图

四、聆听传承人对醒狮文化的坚守与展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文化在广东东莞石龙镇的龙青馆得到了生动传承。“语润江东”实践队与龙青馆叶馆长及馆内成员围绕主题展开对话,聆听传承者们对这项传统技艺的深厚情怀与未来期许。

采访中,从叶馆长到年轻的师兄、师弟师妹们,虽接触醒狮的契机、入行时间各有不同,但对醒狮文化的热爱始终是共同的纽带。一位师兄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一天不练,生活就少了点味道。”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他们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成就了台前的精彩演绎。

谈及学舞狮的核心素养,众人一致认为,体力、胆量与默契缺一不可。“狮头与狮尾必须无条件信任,是过命的交情。”成员们表示,当鼓点响起时,身体的本能反应源自长期磨合的默契。

叶馆长特别强调,醒狮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需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不能只看动作,更要懂礼节。”正如,表演前的“拜天、拜地、拜人”仪式,三拜仪式承载着敬畏与感恩之心;而对狮头文化也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如“马超狮”不能简单等同于“孝狮”,不能因为熟知马超的“孝”,而忽视其他品质。

如今,这群传承人正以热忱之心坚守传统,并以身作则带动身边人了解醒狮文化。在他们看来,唯有让更多人读懂“醒狮魂”,才能让这项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持久活力。

图为队员采访龙青馆队员们。刘行供图

五、守护非遗根脉,感受传承力量

“语润江东”实践队石龙之行,不仅是文化观察,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深度探寻。石龙醒狮的核心价值,既显于精湛技艺,更藏于历史积淀、“团结拼搏、尊礼重信”的精神特质。

龙青馆里,叶馆长对礼仪寓意的严谨阐释,师兄们训练中凝结的信任,学员眼中的传承星火,诠释着非遗守护的力量。

“语润江东”实践队更明守护根脉、传递自信之责。实践队将以语言为桥,研习、传播醒狮文化,践行其精神,呼吁更多青年参与传承。鼓点铿锵,正是守护文化根脉的心跳共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婉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