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乡深处访非遗,民族团结谱新篇——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彝乡铸魂”队赴漾濞彝族自治县富恒乡罗里密村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3 17:2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冉煜峰   阅读 6.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23日讯(通讯员 冉煜峰 刘星宏 李思涵 龙馨怡 )七月的滇西群山叠翠,云雾缭绕的漾濞彝族自治县富恒乡罗里密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7月22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彝乡铸魂”队走进这个深藏于哀牢山余脉的彝族村寨,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基层干部的深入交流,探寻非遗文化传承的密码,感受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用脚步丈量彝乡发展的脉动。

指尖传承:老手艺里的文化根脉

“竹子最好是农历7月到10月的,还得要选三年生的,太嫩易断,太老易脆,削篾时得顺着纤维走,力道匀了才能薄如蝉翼。”在罗里密村的村委会里,50余岁的非遗传承人字红光手持青竹,指尖翻飞间,一根根竹篾逐渐勾勒出簸箕的雏形。他身旁的石桌上,挂着从传统农用竹器到现代装饰摆件的十余种作品,新旧交织间,藏着竹编技艺的千年传承。

▲图为字红光老师为实践团成员们展示竹编取材。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观赏竹编工艺成品。

字红光是村里最后一位掌握全套竹编技艺的匠人。从事竹编工艺20余年,在此之前,还做过木雕、纸扎,并且在2022年参加比赛,在手指严重受伤不到一个月的情况下,荣获了三等奖。他告诉实践团成员们,过去彝族人的生活离不开竹编,背篓、箩筐、食盒全靠手工编。一个完整的竹编产品,需要通过“选竹-切段-去皮-划条-煮-烤-编”7个工序才能完成。他说“现在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愿意学这苦差事的少了。”不过,让老人欣慰的是,热爱非遗,愿意接受传承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已有30几个学徒。字老师相信,在未来,我们的非遗传承会发展的更好。

同心筑梦:基层干部的团结经

“罗里密村有彝族、汉族、傈僳族、苗族、白族等五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比最多,大家住得近、走得亲,就像一家人。”说起村里的民族团结,现任村委干部字春丽打开了话匣子。她穿着朴实无华,言谈间透着干练,“我们村能这么和睦,靠的不是口号,是实打实的‘共富’‘共情’。”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与彝族小朋友们合影

字春丽带着实践团走进村委,公告栏上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格外醒目:一条主线、一个坚定、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 现在国家重视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村里也积极响应国家,对村民们进行了宣讲与交流。老乡长罗学亮虽已退休,仍常回村里看看。他向实践团回忆起几十年年前的罗里密村:“那时路不通,产业弱,各民族交流少,日子过得紧巴。后来在党组织的号召下,懂得了,要富裕,得先让大家团结起来。”于是,村里后来定下了12月4日到8日的交流会,那时候啊,山里、周边县里不同民族的同胞们都聚集到了一起,互相交流购物,人们也围成圈一起打歌、对山歌,以歌舞为媒,将各族同胞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聚拢到了一起。从前人们单种常见作物,现在大家一起参与到烤烟、药材等行业,为罗里密村的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

薪火相传:青春视角下的彝乡未来

“以前觉得家乡落后,总想往外跑,现在才发现,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就是最好的资源。”返乡青年字磊,他之前是县公安局的工作人员,后来义无反顾的回到自己的家乡,帮村里的非遗产品、农作物想办法畅销出去,为村民们带来更多的收入与幸福。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与罗里密村非遗传承人、村干部、村民们合影。

7月23日,离村时,晨雾为罗里密村蒙上一层薄薄的面纱,远处的山梁上,核桃树迎风摇曳。实践团成员们表示,此次彝乡之行不仅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坚守与创新,更感受到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力量。“彝乡的魂,是老手艺里的文化根,是各族群众的心连心,更是年轻人返乡助农的精气神。”

晨曦中,彝乡的灯火渐次亮起,与山间的朝霞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技艺传承、民族和睦、乡村振兴的蓬勃画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冉煜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