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通讯员李慧欣 符影民)2025年7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实践团队走进泰州市斜桥社区,开展了一场以“诗词中的月亮”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通过诗词赏析、科普讲解与互动实验等丰富形式,力求让社区儿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拓宽知识视野,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喜爱与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上午9时许,实践团队成员周彦宏站在黑板前,身后投影幕布上正展示着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大家知道这首诗里,苏轼为什么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吗?”她的问题立刻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坐在前排的男孩立刻举手:“是不是因为他和家人要分开了?”周彦宏笑着点头:“没错,这是苏轼和弟弟分别七年后首次共度中秋时写的,既有团圆的喜悦,又藏着对离别的不舍。”孩子们有的点头,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份深厚的兄弟情谊。
图为主讲人周彦宏为孩子们讲解《阳关曲·中秋月》。李婉婷供图。
在诗词讲解环节,团队成员没有局限于逐句翻译,而是将诗人生平与创作背景融入故事中。介绍苏轼时,周彦宏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简笔画:“他不仅是诗人,还是个美食家,发明了东坡肉呢!”孩子们顿时笑作一团,原本略显枯燥的字号、谥号知识,在“吃货诗人”的趣闻中变得生动起来。当带领孩子们朗读“银汉无声转玉盘”时,周彦宏特意放慢语速,让孩子们感受诗句中银河与明月的静谧之美,有孩子小声模仿:“老师,我好像真的看到月亮在动了。”
活动中段,团队成员用橙子和篮球做类比,向孩子们讲解月球与地球的大小关系:“如果地球是这个篮球,月球就只有橙子这么大哦。”随后播放的月球环形山图片引发一阵惊叹,孩子们睁大眼睛问:“这些坑是被星星砸的吗?”周彦宏便介绍了月球起源的“忒伊亚碰撞说”,并对比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的诗句:“古人几千年前就在好奇月亮的来历,现在的我们用科学找到了答案。”
图为周彦宏为孩子们讲解月球的起源。李婉婷供图。
在“诗词猜月亮”游戏环节,投影幕布上列出十余句古诗,孩子们需找出含“月”的句子。“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孩子们抢着站起来,清脆的声音让在场的家长们忍俊不禁。
下午的传声筒实验则将活动推向高潮。团队提前准备了纸杯、棉线和剪刀,成员们示范着将两个纸杯底部钻孔,用棉线连接固定。孩子们三人一组动手制作,有的因棉线没拉紧听不到声音而着急,有的则在成功听到同伴的悄悄话后欢呼雀跃。“我刚才跟他说‘月亮好圆’,他真的听到了!”教室里欢声笑语不断,孩子们也因此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
图为成员帮助孩子们完成传声筒。李婉婷供图。
此次“诗词中的月亮”活动,以诗词为桥连接古今,用科学为窗望向宇宙,让孩子们在笑声与惊叹中既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也感受到知识探索的乐趣。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三下乡”活动的生动实践,这样的“诗词+科普”模式,正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文化的种子在暑期时光里悄然生长,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记者 李婉婷 通讯员 符影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慧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