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日,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焦桐星火"实践团队3名学生深入河南省兰考县黄河湾风景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伴随一路绿荫,焦桐星火小队三人踏上兰考土地的第一站,站在九曲黄河最后一道雄浑的弯折处——黄河湾。脚下这片土地,曾见证过一段刻骨铭心的“风沙之痛”。站在堤岸眺望,昔日遮天蔽日的黄沙虽已隐退,但历史的厚重并未消散。在老乡们讲述的记忆中,风沙肆虐曾是这里的日常,田野被吞噬,家园在风吼沙鸣中飘摇,是兰考大地一道深深的伤痕。
▲图为焦裕禄与新植的泡桐合影
正是在这片风沙肆虐的核心地带,焦裕禄同志的身影坚定地矗立起来。他并非仅以悲悯之心注视苦难,而是躬身成为一位“科学治沙”的先行者。在黄河湾,焦裕禄带领群众深入风沙最前沿,俯身查风口,丈量沙丘,以最原始却最扎实的方式,为肆虐的风沙绘制“病理图谱”。
团队成员在东坝头黄河展览馆进行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了兰考县历代河患历史、兰考县治黄的历史成就、东坝头治黄典故以及兰考今后关于黄河地区的发展战略。焦裕禄同志曾经提出的“贴膏药”、“扎针”等朴素比喻,是因地制宜科学治沙思想的萌芽,将群众智慧与自然规律精妙融合。
▲图为队员在黄河纪念亭纪念亭瞻仰学习
团队成员在黄河纪念亭纪念亭等地进行瞻仰学习,感悟曾经毛泽东同志发出“要把黄河的事办好”的号召决心。今天,当我们团队三人穿行于黄河湾葱郁的防护林间,脚下是坚韧的固沙植被,耳畔是黄河沉稳的涛声。这翻天覆地的生态之变,正是科学力量与为民情怀交织所催生的伟大奇迹,无声诉说着“亲民爱民、科学求实”精神的永恒价值。
▲图为展览馆陈列的焦裕禄名言
立于黄河湾,我们溯源风沙之痛,更触摸到科学治沙那滚烫的起点。焦裕禄在此留下的,不仅是治服风沙的方法,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团队成员马婉烨说:“焦裕禄精神启示我们,面对任何艰难险阻,唯有脚踏实地探寻规律、尊重科学、依靠人民,才能找到通往绿洲的真正路径。”这堂写在黄河岸边的“初心课”,将照亮我们后续的每一程探寻。
风沙止息处,精神永流传。焦裕禄的名字,已与黄河的涛声、兰考的绿意深深融为一体。从这里出发,我们团队将继续追随那束穿越时空的科学与信仰之光,在兰考大地上,续写属于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撰文 | 马婉烨
图片 | 刘昕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婉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