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实践团队界石铺里觅“中心基点”

发布时间:2025-07-23 00: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朱振宇 沈凯文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横跨近2000公里,历时逾12小时,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长征精神教育实践团”一行19人(含5名教师、14名本硕博学生),抵达甘肃省静宁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界石铺纪念馆,开启“走好当代长征路·挺膺担当强国梦”主题研学实践首站征程。这支由“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深地资源开发与灾害防控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骨干党员,携手学院团委优秀团员共同组成的队伍,依托入选教育系统“强国行”专项行动契机,深化“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协同机制,精心打造“行走的思政大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虔诚叩问与时代的使命担当,在追寻红色足迹中同频共振、汲取信仰力量,实现思政教育从“课堂听”到“实地悟”深刻转化的生动体现。

▲图为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实践团队合影

界石铺:触摸“中心基点”的历史脉动

静宁县界石铺,这片被历史选中的热土,因其在红军长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无可替代的“中心基点”枢纽地位而载入史册。实践团成员肃立于纪念馆“印象厅”,毛泽东同志手书的《七律·长征》巨幅石刻赫然映入眼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遒劲有力的笔迹穿透岁月烟云,瞬间将师生带回那段气壮山河的征程。这首在曙光初现时挥就的壮丽诗篇,其字里行间奔涌的革命乐观主义与坚定信念,至今仍是激励后来者砥砺前行的不灭火炬。

▲图为静宁县界石铺红军长征旧址立牌

纪念馆广场中央,寓意深远的主题雕塑巍然矗立。其核心造型取意“中”字,精准呼应界石铺作为会师“中心基点”的战略定位;巧妙融入的日晷元素,则象征着“胜利指针”指引方向。师生们围绕雕塑,细读其上镌刻的历史电文与会师场景浮雕,深刻体悟革命先辈在惊涛骇浪中运筹帷幄、把握历史主动的雄才伟略与超凡智慧。

▲图为界石铺作为”中心基点“雕塑

旧居·白马·“红军楼”:在朴素中见证伟大

步入毛泽东同志旧居简朴的小院,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油然而生。院中静立着曾载领袖转战的白马雕像,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室内仅一桌、一床、一盆,极致的简朴却闪耀着信仰的光芒。实践团成员久久驻足,深切感受到:伟大的灵魂并非高不可攀,他们正是扎根于人民、在最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守理想、矢志奋斗的普通人。这份于至简中见至伟的震撼,正是长征精神最本真、最动人的底色。

▲图为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实践团(以下简称国资院实践团)听讲解员讲解

移步至被誉为“战略枢纽”的红军楼,历史的厚重感更为强烈。这座不起眼的建筑,曾是红军的临时指挥所和关键通讯节点。楼前戏台的一组雕塑,生动还原了当年红军在此向群众分发物资的感人场景。据纪念馆史料记载,红军截获国民党军需物资后,仅留少量补给,大部分都慷慨分发给困苦百姓。粮棉衣物送进柴门,希望与信任的种子也深植民心。无数饱含热泪的乡亲,正是在这一刻将感激化为追随,毅然投身革命洪流。这“红军楼”前的分发,远非简单的救济,而是一场关乎人心向背、力量凝聚的“信仰播种”,生动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永恒真谛。

▲图为国资院实践团在红军楼前听讲解

砺行致远:火种永续 新程再启

走出庄严肃穆的纪念馆,陇原大地的阳光炽烈而温暖,仿佛与馆内永不熄灭的精神之火交相辉映。实践团成员心潮澎湃。界石铺的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故事,都如同淬炼过的火种,不仅照亮了那段彪炳史册的征程,更点燃了新时代青年心中的责任之火。师生们一致表示,将把此次溯源之旅汲取的力量,转化为扎根专业、矢志报国的实际行动。在学院“全国样板支部”的引领下,在党建团建的深度融合中,昆工国资学子必将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长征精神,以地质人“勘探大地、服务国家”的担当,在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新长征”路上,留下坚实而闪亮的青春足迹。

▲图为国资院实践团于毛泽东雕像前鞠躬缅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凯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8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