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河滨路社区,对社区徐书记开展专题访谈,探寻社区在非遗文化进课堂、促传承中的实践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河滨路社区徐书记合影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社区作为文化传承的“最后一公里”,在连接传统与现代、涵养青少年精神世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河滨路社区地处府谷县核心区域,周边居民人口数量众多,独特的区位优势为非遗文化落地生根提供了广阔土壤。访谈中,徐书记首先介绍了社区的基本情况:“我们社区始终以‘文化惠民、育人为本’为目标,把非遗传承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抓手,让居民在指尖技艺中感受文化温度,让青少年在学习实践中筑牢文化自信。”
谈及非遗传承的核心载体,徐书记重点介绍了社区的公益课堂体系:“我们的非遗传承不是零散的活动,而是形成了长期与短期结合、成人与青少年兼顾的系统化课程。”2019年启动的“向日葵”公益课堂,专为青少年量身打造,2021年起逐步融入剪纸、面塑等非遗元素;面向成人的“523”公益课堂则以系统教学为主,让家庭主妇等群体在学习中掌握技能、创造价值。
▲图为河滨路社区群众进行文化活动
2019年,河滨路社区率先推出“向日葵”公益课堂,最初以假期托管为主,2021年起逐步引入非遗元素,如今已形成剪纸、面塑、腰鼓、快板等特色项目,近期更创新引进碳金粉画,让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碰撞出新火花。“刚开始推进时很困难,缺师资、缺资金,但县政府的支持给了我们底气,孩子们的热情成了最大动力。”徐书记说,目前课堂通过“红色电影放映+作业辅导+心理疏导+非遗体验”的模式,实现“五育”有机融合。
▲图为河滨路社区青少年的面塑作品
与“向日葵”课堂相辅相成的,是面向成人的“523”公益课堂。这一长期课程开设剪纸、农民画、编织等5门课程,实行小班制教学,每班15人,学制两年,每周10节课,75名学员在5名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这些学员多是家庭主妇,她们的作品可不一般。”徐书记自豪地说,手工制品通过社区直播间畅销北京、西安等大城市,既产生了经济效益,又让非遗从“课堂技艺”变成“社会生产力”。直播间还邀请文化馆老师讲解非遗知识,实现“教学-创作-销售-传播”的良性循环。
从零散活动到系统课程,从单纯教学到产销结合,河滨路社区的非遗传承实践,是“五育并举”方略落地的生动缩影。这里的每一针一线、每一笔一画,都见证着创新的智慧——政府支持与社区自主探索结合,让非遗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成“生活里的风景”;成人与青少年课程联动,让文化传承实现“接力”。
此次走访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滋养。社区课堂里,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指尖的灵动,都是文化生命力的最佳证明。徐书记提到的挑战也让大家深思:资金不足、变现能力弱、宣传范围有限,这些问题既是基层传承的痛点,也是青年学子可以发力的方向——正如社区“523”课堂的安塞腰鼓老师,一位返家乡的大三学生,用青春力量为非遗注入新活力。
▲图为河滨路社区成人的编制作品
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此次探访让他们读懂了“文化传承,青春有责”的深意。非遗传承的路上,既需要坚守传统的定力,更需要创新传播的智慧。作为新时代青年,定将带着这份感悟,把校园里的知识与社区里的实践结合起来,让非遗文化在青春力量的助力下,如向日葵般向阳生长,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代代相传中绽放新的光彩,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答卷。
撰文 | 苏廉博 王迪
图片 | 邵珥晴 陈静涵
审核 | 王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