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衣新韵 “彝绣”新生 ——川师学子探访马边彝绣

发布时间:2025-07-22 13:4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亚姣 景艳梅 曾丽丽   阅读 3.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7日和7月10日,“彝乡青苗”筑梦实践队队员分别来到马边彝族自治县梅林镇鄢家碉村和马边县城,通过采访传统绣娘和新绣铺,了解到马边彝绣这一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探寻其传承破圈之路。

▲图为马边河边的彝绣宣传墙面。赵燕 供图

马边彝绣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这一刺绣文化在明清时期便已在彝族妇女中广泛盛行。凭借多样技法、丰富图案及鲜明色彩等独特特点,马边彝绣声名远扬。2009年7月,小凉山彝族刺绣成功列入第二批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深入了解马边彝绣的当下发展及未来走向,探寻马边彝绣的破圈之路,实践队特地采访两位具有代表性的绣娘。

7月7日,筑梦队员来到绣娘阿克妈妈的工作地点——马路边的一个雨棚里。一个雨棚,一套桌椅,一副彝绣针线便构成了这位绣娘编织绣品的全部物件。面对筑梦队员对彝绣销售方面的的问题,绣娘阿克妈妈回答:“我不了解电商销售,至于卖衣服都是别人给我打电话定做衣服。现在订单不多,因为工序复杂且人力有限,我每年最多绣三件出来”。

这意味着彝绣销售方式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某些乡镇传统线下销售方式仍为主流,致使市场有限、产出率低;比如年轻人学习彝绣的意愿低,面临传承断层的风险;再比如每件绣品时间投入成本高且受众面小,无法有效转换经济效益,补贴家用。这些都是很直观的问题。

▲图为阿克妈妈正在接受队员采访。孙妮 供图

县城里彝绣发展状况如何呢?是否存在与乡镇类似的困境?7月11日早7:30,队员们刚结束梅林镇的支教工作,便风尘仆仆地走进马边县城一家名为“彝色非遗”的彝绣铺。

“彝色非遗”专注于彝族传统手工服饰,店主阿克拉送是一位90后马边本地人。她自幼痴迷于彝绣传统服饰,常缠着长辈为自己绣制衣物,长大后便决心开一家店铺,让更多人认识并爱上这份民族瑰宝。

▲图为店铺里陈列的成品服装。孙妮 供图

店铺临街区域,左右两排着衣模特整齐陈列,后排货架上层层叠叠挂满风格各异的彝绣服装;再往里走,则是琳琅满目的耳饰、头饰等饰品区。

▲图为店铺内陈列的饰品。孙妮 供图

这位年轻老板娘介绍:“我们是一家开业仅一年半的店铺,凭借满室的‘老衣新绣’,已成为马边彝绣领域的新锐力量。”

她指着一件青绿绣品说:“比如这件衣服,已有三十多年历史,领口和袖口的花纹走向尽显绣娘的巧思。虽然有些地方磨出了破洞,但我始终舍不得卖,即便有人出价三千多元。”

▲图为阿克拉送展示袖口花纹。孙妮 供图

▲图为店铺内陈列的帽子(曲玛尔布)。孙妮 供图

介绍完店内服装后,阿克拉送接受了高丛莉的采访,围绕彝绣服装的制作过程、销售渠道、受众群体及传承现状等话题展开交流。在采访中她说,目前“彝色非遗”的销售以线上渠道和服饰出租为主,因为线上市场空间更广阔。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也让越来越多各地区各族的年轻群体爱上彝绣服饰,这使得许多老旧彝绣衣物重焕生机。

▲图为阿克拉送接受高丛莉采访。孙妮 供图

采访尾声,阿克拉送给筑梦队员们绣编了具有彝色元素的发卡作为礼物,还对自己的家乡马边进行推广宣传,这不仅彰显了她对民族非遗的热爱,同样显示着她对家乡发展的殷切希望。老板娘对着镜头热情的推荐起自己的家乡,她说:马边不仅有精美彝绣,还有又燃又High的火把节。她真诚地邀请大家8月15日前来马边,亲身领略这独具风土人情的秀美之城。

▲图为阿克拉送为筑梦队员绣编发卡。孙妮 供图

马边彝绣的破圈之路,从来都不是故步自封。它一头连着传统绣法的古老智慧,每一针每一线都牵连着独属于彝族同胞的历史与情感;另一头系着新媒体时代的创新活力,为非遗传承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力。破圈之路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绣娘培训体系的完善,以及一代又一代马边儿女的热爱与坚守。尽管存在种种挑战,但彝绣在新时代的创新之风终究会吹拂到乡镇的每一个角落。

撰文|李亚姣 景艳梅

图片|赵燕  孙妮

一审|曾丽丽

二审|赵燕

三审|詹榕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丽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