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夕情牵银龄梦 青春实践绘暖阳

发布时间:2025-07-21 20: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征沛   阅读 9.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江苏师范大学“暖夕同行,银龄筑梦”助老志愿服务团开展2025年徐州助老志愿服务三下乡活动,先后走进康汇敬老院、琵琶养老中心、徐州工业园养老服务中心,在与不同类型养老机构的深度互动中,触摸机构养老的温情底色,直面当下养老体系中的现实难题,用青春实践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写下生动注脚。

在炎炎夏日的酷暑中,康汇敬老院的藤蔓凉亭成了活动主场。队员们带着套圈、涂色工具与老人们互动,起初拘谨的氛围被一位爷爷“10圈套中6圈”的佳绩打破,奶奶们争相加入,笑声在暑气中回荡。袁雨洁发现,老人们对涂色格外专注,“一笔一划像在描摹岁月里的珍贵记忆”。

但欢笑背后藏着隐忧。杨美铃在问卷调查时遇到一位爷爷,当被问“家人是否探望”,他红着眼眶说“没有家人了”。陈延秋从奶奶的讲述中得知,这里不少老人腿脚不便、甚至失明失聪,全靠彼此搀扶度日。敬老院硬件简朴,除房间外几乎无室内活动空间,夏季高温时,老人们只能在凉亭与空调房间间辗转。

“公益相片计划”首次落地便触动人心:红色背景布与天安门图案展开时,有爷爷笑称“这下能吹说去北京了”。李思霂为自学考上复旦的吴爷爷拍照时,老人反复叮嘱:“要学哲学,解决问题的法子在书里。”这些瞬间让队员们明白:基础养老机构虽条件有限,却靠老人们的互助与工作人员的坚守,维系着最朴素的温暖。

第二天,队员们走进琵琶养老中心,电动门开启的瞬间,便与前一日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大厅展柜里,智能呼叫铃、辅助行走器与微波炉整齐陈列,负责人闫老师介绍:“老人们会用平板看新闻,书法班出勤率超90%。”

活动室内更显热闹:书法区老人挥毫泼墨,麻将桌旁笑语不断。陈征沛与一位奶奶合作涂扇子,从“怕画不好”到完成色彩斑斓的作品,奶奶的笑容让他懂得“陪伴是最好的鼓励”。杨美铃的问卷上,多位老人用“人性化”评价服务——定期体检、课程丰富、护工随叫随到,一位经历过战火的奶奶看到志愿者为她拍摄的与天安门的合影时,颤抖着说:“圆了一辈子的梦”。

作为五级养老机构,这里的现代化设施与专业服务成了养老体系的标杆,但队员们也不禁思考:这样的“五星级”服务,何时能从“标杆”变为“标配”?养老资源的不均衡,仍是体系完善的重要阻碍。

第三天,团队驱车40公里来到徐州工业园养老服务中心。这里的老人多身患基础疾病,不少人坐轮椅、言语含糊,但当队员们拿出道具时,老人们眼中的光亮从未熄灭——闫旋教了五遍规则后,轮椅上的爷爷终于能用五子棋“将军”;袁雨洁看着护工奶奶熟练记下每位老人的用药时间,记事本上的字迹密密麻麻。

院长的叮嘱让队员们印象深刻:“任何意见请第一时间记录下来。”一位被院长称为“静子”的奶奶说:“夜里不舒服,院长随叫随到。”这份信任背后,是失能照护的巨大压力——护工24小时待命,既要照料起居,还要安抚情绪。陈征沛握着一位意识模糊的奶奶的手时,对方反复念叨“好孩子”,让他突然懂得:“这里的陪伴,是用耐心对抗时光的流逝。”

三天走访勾勒出养老体系的三重图景:康汇敬老院代表基础保障型机构,靠韧性与互助支撑;琵琶养老中心是优质服务标杆,展现现代化可能;工业园养老服务中心则直面失能照护的攻坚战场。

队员们发现,当前养老体系的核心痛点在于“适配性不足”:基础机构设施薄弱难以满足需求,优质资源集中难以普及,失能照护的专业支撑与人员保障亟待加强。但实践也证明,无论条件如何,“人的温度”始终是养老服务的核心——康汇老人的互助、琵琶员工的专业、工业园护工的坚守,都在为养老体系注入温暖力量。

此次实践只是开始,团队将带着收集的建议形成报告,为养老体系完善提供参考。正如队员们所说:“养老不是某类机构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让每个老人都能在适配的照料中,安享‘银龄’时光。”

撰文 | 陈征沛

图片 | 陈征沛 杨美铃 李思霂

审核 | 胡睿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征沛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8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