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微光·南理三下乡|南理学子走进木格镇:以青春赋能中华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21 15:2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玉萍   阅读 7.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仝广凯、黄兴、韦冰冰、王维艳、王玉萍) 近日,南宁理工学院“文理知行”社会实践团先后走进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护录村和水泉村,怀着对非遗文化的敬仰,拜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探寻其传承密码。

护录村访木格彩灯,品百年匠心

实践团首先来到护录村,拜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格彩灯传承人周春龙师傅,近距离探寻这项承载着百年历史的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木格彩灯的魅力蕴含在繁复的工序之中。“制作一盏灯,需经历挖掘制模、买竹修灯柱、买纸裁模、印刷、上色、斩麻骨、着装、扎灯架、组装等100多道工序,耗时一周方可完成。”周春龙师傅道。

为了让实践团成员更直观地感受木格彩灯内部构造,周春龙师傅现场展示了彩灯制作的核心工艺——龙骨搭建。“竹青和竹芯都不能用,只要中间这段有韧性的部分。” 周春龙师傅反复调整竹条弧度,动作娴熟却缓慢,“现在手有痛风,做得比从前慢了,但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图为周春龙师傅为实践团成员展示彩灯制作的核心工艺——龙骨搭建。黄兴 供图   看着师傅的示范,实践团成员们跃跃欲试。实践团成员尝试拼接龙骨时,深刻体会到其中的门道:竹条尺寸 、弧度需严丝合缝,孔位偏差一毫米便会歪斜。周师傅“每一步都不能马虎”的话语,在成员们多次失败后更显深意。从周春龙师傅的介绍中,实践团了解到, 如今木格彩灯不仅销往玉林,还通过网络走进新疆,让南方光影之美跨越山海。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周春龙师傅指导下进行彩灯龙骨搭建。黄兴 供图

在风俗文化方面,“正月初十挂彩灯,是祖上传下的规矩。”周春龙师傅介绍,当地新居落成或添丁时,必会在正月初十挂灯,寓意“添丁发财、十全十美”。这项“挂灯”习俗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尽管收入有限,周师傅仍坚守手工制作,他表示:“不为谋生,就想留住祖辈的手艺。”

然而,木格彩灯的传承面临困境。护录村曾“全村做灯”,如今只剩两三户。周师傅道出缘由:“工序没简化,挣钱少,年轻人不愿学。”目前,技艺多掌握在70岁以上老人手中,传承面临断代。

图为周春龙师傅与实践团成员诉说木格彩灯的传承现状。黄兴 供图

对此,实践团成员表示,想成为纽带,通过短视频、推文讲述彩灯的工序与习俗,用新媒体让更多人看见这项非遗,让百年匠心照进更多人的视野。

水泉村探 “龙凤麒麟舞”,悟技艺传承

当天下午,南宁理工学院“文理知行”社会实践团走进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水泉村,拜访“龙凤麒麟舞”传承人梁仲斌师傅,在与非遗的近距离对话中,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

“龙凤麒麟舞”作为集歌、舞于一体的独特非遗,其魅力藏在细节里。表演形式涵盖独舞、双人舞、群舞,唱词可随新春、新居落成等喜庆场合即兴创作,“龙调”“凤调”“麒麟调”三种曲调各有韵味。一场完整演出需16~17人分工协作,少一人便可能影响效果,背后是代代相传的默契。

图为龙凤麒麟舞中涉及的部分曲谱。黄业欣 供图

谈及传承,梁仲斌师傅面露忧色:“现在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想学的少,队伍全靠临时凑。”实践团调研发现,因年轻一代外出务工,这项技艺面临断层风险。梁师傅满是期盼地表示:“真心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它、爱上它。”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学习龙凤麒麟舞的历史资料。黄业欣 供图

交流尾声,梁仲斌师傅现场演示了“麒麟抖鳞”等动作,一边哼唱古老的麒麟调,一边讲解:“要想象神兽抖落露珠的灵动。”在他的鼓励下,实践团成员换上道具,学唱方言曲调、比划招式,在一招一式中体会团队协作的深意,成员们由衷赞叹:“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智慧。”

图为实践团成员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并手持不同道具。黄兴 供图

此次探访,实践团既感受到非遗的鲜活魅力,也读懂了传承人的坚守。青春身影与古老技艺的相遇,正为这些非遗的延续注入新可能。成员们表示,会成为“传声筒”,让更多人看见这些非遗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玉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