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通大学“石榴籽”民族团结实践团走进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中沙社区、太平社区、星火社区,为社区儿童量身打造成长盛宴。科学实验玩起来,民族文化活起来,红色基因亮起来——以全新姿态,点燃孩子们的暑假,让知识与实践共筑成长底色。
图为孩子举着作品和志愿者的合照 7月7日,“石榴籽”民族团结实践团以“民族服饰件件美”为主题,在中沙社区活动中心拉开活动序幕。通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讲解其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带领社区儿童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孩子们在实践团成员的引导下,化身“小小设计师”,用画笔描绘心中的民族元素,在创作中加深对“美美与共”的理解,初步培植民族团结意识。
图为志愿者辅导孩子们进行创作图为孩子们大胆创作
7月8日,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于中沙社区科学活动室开展“探秘生命科技与VR视界”主题活动。上午,“黏土巧制植物细胞”环节,成员们指导孩子们亲手制作植物细胞模型,生动讲解细胞结构与协作奥秘,让微观生命世界触手可及。下午,“魔法光学——揭秘VR技术”体验活动,通过趣味动画解析原理,并指导孩子们动手拼装、佩戴简易VR眼镜,沉浸式体验虚拟场景,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和探索精神。
图为志愿者帮助小朋友制作VR眼镜
图为小朋友体验VR眼镜
7月10日,实践团开展 “书画最美文字” 活动。孩子们在实践团的带领下,领略回族文字的灵动韵味,感受仓颉造字故事的厚重底蕴。他们小手执笔,在宣纸上郑重临摹 “爱” 与 “和”。一笔一画间,流淌着对汉字的好奇,勾勒出对民族大家庭的亲近,文化的认同在墨香中悄然凝聚。
图为志愿者教小朋友写毛笔字
图为小朋友练习毛笔字
7月11日,实践团将“蜡语千年,苗魂永续”苗族蜡染体验课引入中沙社区非遗工坊。活动特邀苗族姑娘龙杨详细介绍苗族蜡染的历史渊源与独特工艺。孩子们在团队成员指导下,学习使用蜡笔绘图,亲手体验浸染、脱蜡等关键步骤,亲眼见证靛蓝布面上“魔法”般浮现出精美的白色纹样。这一过程不仅是一次传统技艺的初探,更是与千年苗文化的深度对话,有效提升了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增强了文化自信。
图为志愿者讲解蜡染的过程
图为小朋友进行蜡染创作
7月15日,团队在中沙社区开展“小吸管搭世界”活动,实践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孩子们用一根根小小的吸管,搭建出一座座简易却灵动的民族建筑。孩子们在协作搭建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与合作能力,更在指尖的创造里触摸到民族文化的肌理,让那些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背后的故事与智慧得以悄然传承、延续。
图为小朋友用吸管进行创作
图为小朋友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7月16日,团队在星火社区开展“健康与安全同行”活动中,团队成员将系统的健康安全知识融入趣味互动之中,用生动的讲解、好玩的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到实用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彼此交流、互助协作,不仅提升了自我保护能力,更增进了民族间的情谊,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团结注入了鲜活力量,赢得了广泛好评。
图为主持人讲解健康与安全知识
图为志愿者带领小孩做暗箱实验
七彩假期,“石榴籽”在行动! 这个夏天,实践团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认知世界的窗口,架起了民族交流的桥梁。斑斓的民族文化、神奇的科学魅力、温暖的团结情谊,在欢声笑语中交织、传递、生根发芽。籽籽同心,未来可期!
撰文|耿佳慧 庞立瑶
图片|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石榴籽民族团结实践团
审核|姚良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晨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