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雅韵承清响,乡野诗风沐暖阳——南昌师范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19 16: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雅芳   阅读 2.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人物故事

盛夏的金坪乡,绿意盎然,童声朗朗。这个暑假,南昌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文韵传声,普语润行”推普实践队的同学们,带着热情与创意,深入金坪民族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童心港湾”),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普通话教学、诗词接龙、汉服礼仪、安全课堂、红色故事……南师院学子们用青春力量,为乡村孩子们带来知识与欢乐,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图为队员进行“童心港湾”实践活动开场

解锁语言魅力:诗词接龙“玩”转普通话

破冰游戏拉近距离后,实践队员们巧妙地将孩子们引入普通话的奇妙世界。绕口令挑战唇齿灵敏度,诗词接龙点燃文学热情。“春眠不觉晓!”稚嫩的童音刚落,“处处闻啼鸟!”清脆的回应立刻跟上。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规范的普通话发音悄然传递,千年诗韵在乡野童心中流淌。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越来越清晰标准的表达,队员们深感:语言的桥梁,正在连接起文化的传承与未来的希望。

▲图为孩子们专注绕口令活动

▲图为孩子们积极参与汉子找茬游戏

雅言礼乐秀:诵振兴壮志,展华夏风采

普通话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载体。队员们精心策划了一场视听盛宴:字正腔圆地朗诵《乡村振兴——青春同行》,发出青年助力乡村的铿锵誓言;身着汉服,伴着《礼仪之邦》的旋律翩翩起舞,用规范的语言和优雅的仪态,生动诠释“揖礼”等传统礼仪之美。普通话如同精巧的榫卯,一端连接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青春担当,一端系着“不学礼,无以立”的文化根脉。孩子们仰望的目光里,充满了对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向往。

▲图为孩子们认真观看表演

▲图为志愿者们身着汉服表演《礼仪之邦》

安全“声”入童心:防溺知识筑生命防线

欢快的礼乐余音未散,贴心的安全课堂随即开讲。实践队员们深知守护生命的重要性。他们利用PPT和互动问答,用清晰、规范的普通话,将防溺水知识传递给孩子们。“绝不私自下水!”“遇到危险要大声呼救,寻找大人帮助!”…… 孩子们用响亮的普通话复述着关键点。这一刻,规范的语言化作了守护生命的坚实盾牌,安全意识的种子深深植入幼小心田。

▲图为实践队员指导同学溺水自救方法

▲图为课堂情景模拟溺水时呼救

红色基因“声”动传承:听故事,学讲普通话

金坪乡蕴藏着宝贵的红色记忆。实践队员们化身“红色故事宣讲员”,用饱含深情的普通话,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娓娓道来。孩子们听得入神,并尝试用刚学到的普通话复述这些感人的故事。虽然语调还略显生涩,但那份认真与敬意令人动容。队员们耐心引导,给予鼓励。当孩子们成功讲述一段峥嵘岁月,脸上洋溢的成就感,正是红色基因与规范语言在新时代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的生动写照。

▲图为队员们讲述红色故事,孩子们认真聆听

▲图为队员们与孩子课间讨论

▲图为时间队员给孩子们分发宣传手册

暮色渐临,孩子们手中紧握的普通话宣传手册,像一把把开启更广阔世界的钥匙。南昌师院的学子们深刻体会到,“推普”远不止是推广一种语言规范,更是传递文化的温度、搭建心灵的桥梁、筑牢安全的防线、赓续红色的血脉。它连接起乡野的童心与时代的脉搏,让青年学子的智慧与担当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光彩。“文韵传声,普语润行”,这支实践队用行动证明,青春力量正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的一股清新而强劲的动力!乡村振兴的路上,有我们青春的身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雅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6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