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马翎皓 宁浪 张真纯 )当暑期热浪裹挟着城市的喧嚣席卷而来,一群大学生背上行囊,暂别校园“象牙塔”的安逸,奔赴武冈市司马冲镇司马冲社区。他们以青春之名,踏上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三下乡”实践之旅,在乡村的土地上,书写着超越书本知识、诠释责任与成长的别样篇章。
拍证件照:解民生细微之困,连城乡认知之桥
实践期间,为村民拍摄证件照的任务,最初让志愿者们满是疑惑——在城市里稀松平常的照相馆,乡村怎会没有?深入街巷才发现,杂货铺、农资店能满足日常所需,却填补不了“拍证件照”这一细微却关键的民生缺口。当他们抵达司马冲镇委会,院子里挤满的村民,让这份疑惑瞬间转化为沉甸甸的责任。支起红布、调试设备时,爷爷奶奶们互相整理衣襟的认真模样,镜头前努力挺直腰板的局促与期待,拍完照片凑近查看时孩童般的欢喜,像一面镜子,照出城乡生活场景的差异。这一拍,不仅解了村民办证的实际难题,更让大学生们读懂:乡村发展的“短板”,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细节里;而他们的到来,是填补缺口的尝试,更是搭建城乡认知桥梁的契机——让城市学子看见乡村真实的需求,也让乡村居民触摸到来自外界的关注与温暖。
图为志愿者在镇委会为村民们拍摄
特殊家庭拍摄:见证生命坚韧,触摸信仰力量
结束镇委会的拍摄,志愿者们赶往一个特殊家庭。镇书记“做好心理准备”的提醒,让空气里多了几分凝重。可当90岁奶奶佝偻着身子,小心翼翼抱出患软骨病孙女的瞬间,所有预设的“害怕”被击碎,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坚韧与人间大爱的震撼。拍摄时,奶奶轻声的叮嘱、孙女拼命配合的吃力模样,勾勒出一幅饱含苦难却满溢希望的画面。听镇书记讲述奶奶独自抚养孙女的漫长岁月,感受奶奶紧握志愿者双手时,因“不用跑市区就能拍照片”而迸发的激动,志愿者们的心灵被深深撞击。离开时,奶奶拄拐含泪挥手的身影,成为他们“三下乡”路上最难忘的剪影。这一趟,他们见证的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坚韧,更是一种超越苦难、坚守希望的信仰力量——这份力量,无关学识、无关境遇,却足以让青春学子重新审视“责任”与“奉献”的分量。
图为志愿者为特殊家庭拍摄
实践收尾,初心续航:以青春微光,燃乡村振兴星火
“三下乡”实践的尾声已然响起,可对于这群志愿者而言,行动从未真正“收尾”。从校园到乡村,从对“拍证件照需求”的疑惑不解,到对特殊家庭苦难与坚韧的深刻共情,他们完成的是一场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传承者”的蜕变。此次经历,是社会实践的历练场,更是涤荡心灵的精神道场——让志愿者们懂得,乡村发展背后的责任,不只是政策与经济的宏大叙事,更藏在为村民拍一张证件照、陪特殊家庭拍一张全家福的细微行动里。志愿者们以青春为笔,以实践为墨,书写着“三下乡”的崭新注解:青春力量赋能乡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用镜头传递温情、用脚步丈量需求、用真心触摸苦难的具体行动;“三下乡”的意义,也不止于一次暑期实践,而是一场持续的“初心续航”——让青春微光,在乡村振兴的漫漫长路上,燃成星火,照亮更多人奔赴山海、扎根土地的征程,让青春在奉献中沉淀出厚重的价值,让“服务乡村”成为一代代青年学子接力传承的信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真纯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