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由共青团重庆市委、共青团四川省委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同饮一江水 共护母亲河”2025年度十万名川渝“河小青”长江上游地区深化河长制工作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启动。活动采取主会场与分会场联动方式进行。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关键节点城市,绵阳分会场集结了包括在绵高校志愿者在内的150余人,在绵阳城市学院举行。核心目标在于凝聚青年志愿力量,推动生态保护理念从“认知层面”落地为“可触可感的实践行动”,共同守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以“认知地球规律,保护资源环境”为核心使命的绵阳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普教育平台(简称“科普苔”),组建10人专业志愿团队,通过“线上参与主会场+线下开展水质监测”的双线联动模式践行生态理念,成为活动中极具专业特色与青春活力的亮眼代表。

通过视频连线,“科普苔”志愿者们与川渝“河小青”志愿者们共同庄严宣誓,深切感受到川渝青年协同护河的责任与担当。
随后,“科普苔”志愿者们乘车前往涪江涪城区铁牛广场段,开启线下水质监测实践这一核心环节。在涪江岸边,“科普苔”团队带领志愿者们化身专业“水质侦探”,有条不紊地开展实验:手持溶解氧测量笔精准捕捉水中氧气含量数据;通过比色法科学测定水体pH值;以活性炭吸附实验直观呈现水质净化的动态过程;更借助白醋与酚酞的变色反应,生动拆解水体酸碱特性的科学原理。


“当我在涪江边亲眼看到溶液变色的那一刻,突然明白线上主会场的‘仪式感’,最终要落到线下实打实的‘数据感’上。我们掌握的专业知识,就是连接生态理念与护河行动的桥梁。”“科普苔”志愿者周冰艳在完成实验后,分享了自己的深刻感悟。

事实上,每一项实验都不止是“动手操作”,更是一堂沉浸式的深度科普课。志愿者们在亲手记录数据的同时,通过细致讲解豁然开朗:pH值如同水体的“健康体温计”,直接关系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溶解氧则是水体的“生命脉搏”,其含量高低直接反映水质清洁度与自净能力,二者共同构成评估河道生态健康的核心标尺。
活动尾声,志愿者们细致清理现场垃圾、逐项清点物资后有序返程,生态守护热情丝毫未减。“科普苔”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线上+线下”“认知+实践”双融合科普模式,策划更多资源环境主题活动,推动生态环保理念在更多青年心中扎根,以专业知识为笔、实际行动为墨,持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生态担当与青春答卷。
撰文 | 李昊
图片 | 李昊
一审 | 艾可可
二审 | 熊苗
三审 | 林孝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科普苔”携手川渝“河小青”以专业实践为笔,共绘长江上游生态新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