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李卓如 丘建基 李潇乐)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践行高校社会服务使命,传递教育温暖与关怀,7月6日下午,广东医科大学“知行青春”工作室星影志愿服务队携手遂城第六小学及遂城街道城南社区,在遂溪县城南社区开启了一场充满温情的资助帮扶行动。遂城第六小学袁理秀副书记、李调副校长、宋振兴主任、钟晓静主任,城南社区干部邹静怡与队员们一道,穿梭于青瓦白墙之间,将物资帮扶与精神关怀送进贫困学子家中,用实际行动绘就乡村教育振兴的青春画卷。
凝聚多方力量,共筑助学桥梁
活动筹备阶段,广东医科大学“知行青春”工作室星影志愿服务队以“精准助学”为核心,积极联动遂城第六小学与城南社区。城南社区干部邹静怡积极协助,深入社区摸底调研,提供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袁理秀副书记、李调副校长多次参与沟通会议,与志愿服务队探讨资助方案,筛选帮扶对象,力求精准助力有需要的学生。三方联动搭建起“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精准对接”的助学桥梁,凝聚共识,筹集物资、规划路线,为活动顺利开展筑牢基础。
深入家庭一线,传递温暖真情
七月午后的乡村,阳光炽热,却挡不住志愿与助学的脚步。星影志愿服务队与学校、社区代表组成的走访小组,带着精心准备的大米、牛奶等生活用品与国家资助政策宣传手册,奔赴学生家庭。在蜿蜒小巷与质朴院落间,每到一户,都能看到孩子们期待又略带羞涩的眼神。
在贫困学生小琪家,陈旧的房屋里摆放着简单家具,斑驳的墙壁映着她贴满奖状的学习角。李调副校长蹲下身子,亲切地与小琪交流,询问学习进度与生活难题,鼓励她“知识能改变命运,要勇敢追梦”;队员们望着墙上层层叠叠的奖状,嘴里满是对小琪的赞赏,小琪被夸得脸蛋微红,羞涩地抿着嘴笑。城南社区干部邹静怡则细心叮嘱家长,“有困难随时找社区,咱们一起为孩子成长护航!”
在另一位贫困学生小诚家,志愿者们围坐在一起,袁理秀副书记翻开带来的宣传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国家针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如国家奖助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大学新生资助等。家长听得入神,遇到关心的点,不时插话提问,宋振兴主任和钟晓静主任耐心解答,小诚望着大人们,眼里求学的信念与渴望愈发炽热……队员们亦积极行动,一边赞叹如今国家的助学政策,一边分享自己上学的趣事,逗得小诚不时露出笑容,原本有些拘谨的氛围变得轻松又温暖。
走访中,每一次交流都是心灵的触碰。社区干部邹静怡感慨:“这些孩子需要物质帮扶,更需要精神陪伴,这份关怀能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爱。” 志愿服务队成员也深受触动,决心把这份温暖延续,让助学微光,照亮更多孩子奔赴未来的征途。
图为李调副校长为家长讲解国家资助政策。 丘建基 供图
图为领导小组关心学生学习情况与生活水平。 丘建基 供图
图为领导小组分发助学贷款宣传册并进行讲解。 丘建基 供图
践行青春使命,延续助学温情
此次三下乡资助活动,是爱心的传递,更是青春使命的践行。遂城第六小学领导认为,本次资助活动拓展了学校助学半径,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探索;城南社区干部邹静怡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带动更多社区力量关注教育帮扶;广东医科大学“知行青春”工作室星影志愿服务队负责摄影的成员在活动后表示,“收工时翻看照片,发现最动人的从不是摆拍的画面,而是老人往米袋垫布时佝偻的背影,是队员讲解政策时被握住的手腕,更是那些泪水滑落瞬间,被生活重压却从未熄灭的希翼。”
教育是点亮希望的火炬,三下乡是传递火炬的桥梁。此次资助活动,凝聚学校、社区、志愿力量,为乡村孩子送去物质帮扶与精神滋养。未来,各方将继续携手,延续助学温情,让 “三下乡” 之花在教育帮扶土壤中持续绽放,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迈向新台阶,书写属于青春与大爱的动人篇章。
图为领导小组、星影志愿服务队队员与受资助家庭合影。 丘建基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潇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