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三下乡非遗砂睦茶“三产融合”拓富路 福建龙岩探索乡村振兴新样本

发布时间:2025-07-19 16:2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灵淇   阅读 70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盛夏时节,龙岩市上杭县下都镇砂睦村的茶园绿意盎然。7月14日,福建江夏学院“曙光”社会实践队深入该村,探访非遗砂睦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密码,见证一座百年茶村如何以茶为媒,走出一条“非遗活化+产业振兴”的共富之路。

一、古法新生:传统技艺插上科技翅膀

在砂睦村团子茶红领共富工坊内,制茶车间弥漫着浓郁茶香。工人们正熟练操作杀青机组,鲜叶经过晾青、摇青、杀青等工序后,通过智能烘干设备完成最后的定型。“传统制茶依赖天气和经验,现在引入科技智能机械设备,茶叶品质更稳定,效率提升30%以上。”工坊负责人介绍,砂睦茶制作技艺作为市级非遗,至今仍保留“三次抖青、二次复炒”的核心工艺,但通过嫁接物联网温控、自动化生产线等现代技术,已实现年产25吨干茶,产值突破550万元。

更令人振奋的是,砂睦茶的品质赢得了市场认可。2023至2025年,其连续斩获福建省“张天福杯”绿茶一等奖,并在2025年上杭县春茶斗茶赛中包揽七项大奖。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特派员的精准指导——通过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标准和SC认证体系,砂睦茶成功打开电商销路,产品远销珠三角地区。

二、共富工坊:小茶叶串起乡村振兴链

砂睦村的蜕变,始于2024年成立的“团子茶红领共富工坊”。该工坊由村党支部牵头,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四方联动的运营模式:村集体投资入股茶叶加工厂,合作社统一管理茶园种植,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渠道,农户则通过采茶、制茶、包装等环节获得收益。

“在家门口干活,既能顾家又能挣钱,做茶季每月至少3000元!”村民郑阿姨的造型车间里,一筐筐新鲜茶青经过她的巧手变成整齐的团子茶。目前,工坊已创造临时就业岗位60余个,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1.8万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延伸——通过“订单式收购+来料加工”模式,周边保安、佛坑等村的89亩茶园被纳入统一管理,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茶经济圈”。村支书郑浩兴透露,工坊每年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分红,未来计划辐射带动更多村庄加入茶产业矩阵。

三、以茶为媒:非遗活化激活乡村动能

在砂睦村古民居渊泉居内,非遗传承人郑师傅正向学生展示手工制茶绝活。“揉捻要遵循‘轻-重-轻’的原则,是促进内含物质转化的关键工序。”他的讲解吸引大家驻足颇久。依托这座修缮一新的清代建筑,砂睦村打造了茶文化体验馆,游客可亲身体验采茶、制茶全流程,感受“三茶统筹”(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正规划建设30亩标准化茶园和廻龙桥茶文化园,打造集种植、加工、观光于一体的茶旅融合示范区。”村干部翻开《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介绍,未来砂睦茶将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开发茶宴、茶具等衍生品,推动“一片叶子”带动文旅消费升级。

此次调研中,学生们不仅记录下砂睦茶的传承之道,更提炼出可复制的乡村振兴经验: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的产业聚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农文旅联动的价值延伸。正如带队教师所言:“砂睦村的实践证明,小小茶叶不仅能致富一方百姓,更能成为激活乡村文化基因、重构乡土文明的‘金钥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灵淇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