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胡鹤泷、武枫、刘思沁)近日,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青年学子在2025暑期踊跃投身“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列,深入阳江田间地头,发挥专业智慧,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青春动能。在躬身实践中,学子们于乡村振兴主战场书写别样青春答卷。
其中,由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团委联合共青团阳江市委员会、江城区团委共同策划与推进的“青”筑振兴,“学”馈万村(以下简称“青振兴”)突击队,以“假期调研集中化+日常服务常态化”的可持续实践模式,深度探索可复制、组团式的乡村振兴新范式,为阳江乡村发展书写青春卷。该团队自立项以来,锚定探索“可复制、模块化、组团式”大学生驻村帮扶新范式目标,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开花”,持续为阳江乡村振兴贡献高校智慧。
“五力”模块化:精准赋能乡村多维振兴
为破解资源分散、力量单一的痛点,推动多方同向发力、提升帮扶实效,“青振兴”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高校青年组织与属地组织的联动机制,组建大学生“智扶”帮帮团。
团队以“五个一”合力帮扶模式为纽带,以“探索阳江可复制模块化乡村振兴方案”为主旨,针对“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方向,分别设立专项模块化团队。通过一体化协同,有效整合资源优势,让各方力量在振兴赛道上同频共振。具体实施上,团队依托构建总队+特色支队的矩阵式架构,形成“全域覆盖、精准滴灌”的实践格局,为模式落地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同时,团队以白沙街道为原点,总结提炼核心帮扶经验,并通过与阳江市海钓协会合作,成功将“青振兴”模式复制移植至闸坡镇,迈出了范式推广的关键一步。在保持核心机制的同时,因地制宜进行特色化调整,验证了模式的可复制性与适应性。
▲图为“青筑振兴”团队成员前期筹备
2025暑期再出发:深化探索与模式推广
在2025年暑期实践中,“青振兴”团队集结近50名队员,从直播助农打通产销链路,到墙绘焕颜唤醒乡土美学;从海钓兴业培育特色业态,再到资源整合搭建协同平台,这
些青春实践为阳江乡村振兴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开花”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动能。
其中,“鼍”起新颜及海young拾光媒体直播运营支队注重打造新媒体矩阵,不仅有效推广了当地的特色产品,进一步破解了“产品好却销路受限”的难题,更给当地产业赋予了更为年轻化的表达形态,让更多消费者得以透过屏幕真切触摸到“舌尖上的文化”;巧心绘思墙绘支队结合本土文化元素,以艺术墙绘赋能乡村风貌提升;海钓鲜锋支队聚焦阳江特色海钓产业,融合专业与实践,推动可持续休闲海钓文旅发展。
“联动”组团式:汇聚合力共绘振兴图景
团队实践的“五力联动”组团帮扶模式,即整合“政府、社会、企业、高校、乡村”五方力量,构建“1支高校团队+1名党员干部+1名青联委员+1家企业+1名村干部”的联动帮扶体系,形成优势互补、全方位推进的帮扶格局。实践成果丰硕:
产业兴:协同鹅知健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托市级非遗技艺推广白沙鹅特色美食,助力鹅产业发展;用10余条渔船vlog、赛事纪实、特色线路攻略短视频成功赋能2000+条渔船运营,推广成交总额超过22000元,让“阳江海钓”成为特色打卡标签。
▲图为“青筑振兴”团队成员与老板进行海钓
人才育:重启埠头村小学场所开展常态化学业帮扶,惠及学生42名(持续增长中);选派学生团干部联合培养村组织活力先锋官。
文化传:开展红色文化宣讲进校园活动2场;创作并完成乡村主题墙绘9面,总面积约110平方米。
▲图为团队成员在墙绘
品牌塑:运用新媒体矩阵,在抖音直播20余场并进行短视频发布。直播的最高单场观看超2600人,单条视频点赞超3万、点击超1.5万,累计视频点击量超3.5万,有效提升阳江乡村及特色产品知名度。
▲图为莲香直播专场主播
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青年之力正绘就乡村新景。“青振兴”团队将继续扎根阳江乡村沃土,以白沙街道为成熟样板,以闸坡镇为复制示范点,持续探索和完善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可复制、组团式”新范式。团队致力于将成功经验推广,为阳江乃至更广区域的乡村振兴进程贡献坚实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思沁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