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学子探寻自动化转型之路:建筑汗水与国防代码的对话

发布时间:2025-07-19 16: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彤、熊欣彤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在火热的七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小车拉大车”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电28所”)与中国建筑一局集团常州市江边五期及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现场,在沉浸式的参观、学习和体验中,深入考察自动化技术在不同产业领域重塑劳动力格局的生动实践与鲜明对比。

初探“代码”高地:国防科技的自动化脉动

实践团队首站抵达中电28所。中电28所以其深厚的科技底蕴和创新实力为学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国防科技自动化领域的大门。在中国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展馆,讲解员带领同学们回顾了国防指挥控制系统从筚路蓝缕走向智能化、集成化的艰辛与辉煌,让每一位学子都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强国的力量与责任。

▲图为实践团参观展馆前与工作人员的合影

团队深入“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博士的精彩讲解让复杂的空管自动化系统原理变得生动有趣,学子们对自动化技术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理解。在与空中作战部杨书记和常主任的深入访谈中,学子们聆听到了自动化技术如何从根本上提升作战指挥效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真实案例,智能化平台、数据驱动决策带来的能力跃升,成为了这里“代码”赋能效率与安全的鲜活注脚。

▲图为实践团对两位专家进行访谈

聚焦“汗水”前沿:建筑工地的效率挑战与实践探索

在中国建筑一局集团负责的常州市江边五期及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大型建筑工地,团队成员直面截然不同的产业生态。

在中国建筑一局集团与边江污水处理厂的发展历程介绍中,团队感受到传统基建的宏伟成就与当前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通过精细的模型讲解,复杂的污水处理过程得以呈现,其技术原理与潜在自动化升级空间也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

▲图为实践团成员了解边江污水处理厂发展历程

▲图为讲解员讲解污水处理流程

走入尘土飞扬的工地现场,强烈的视觉与感官冲击接踵而至。学子们深入工人工作现场,切身体验了看似简单的“搬砖”工作,亲身感受了体力劳动者的艰辛付出与效率瓶颈。

▲图为工人正在工作

▲图为成员们体验”搬砖“活动

在实践团与一线工作人员代表程工、青年工作者及管理层深入访谈中,团队成员进一步体会到了自动化技术的任重道远。“如果以后机器能够代替搬砖砌墙这些活,您觉得是好事还是坏事呢?”程工表示:“这个是两面性的,从减轻劳动方面说肯定是提倡机械化,但是目前从现实来看,完全实现机械化还有一定难度。”

“在推行自动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工地管理人员表示:“现在工地上的自动化设备要么太贵,要么太娇气。另外还有指导操作和天气状况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访谈,大家清晰地听到了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一线对智能机械替代体力职位的担忧,管理者对提升效率、保障安全与成本平衡的现实考量。这些诉求,勾勒出自动化技术在传统建筑领域实施所面临的复杂局面与迫切机遇。 

▲图为实践团对工地管理人员进行访谈

研制成果:从汗水到代码的实践探索

基于此次实地调研的深刻体会,团队结合专业知识,着手设计开发了智能物料运输车原型。智能物料运输车集成了自主寻迹、避障、负载图像识别等先进功能,通过优化路径规划算法,显著提高了物料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为未来建筑工地的自动化升级提供了可能。这一创新成果不仅体现了学子们对自动化技术的深刻理解,更展现了他们为传统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实践样本的决心与行动。

▲图为智能物料运输小车模型

本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行走的课堂,更是一场基于实践观察的深层对话。它促使青年学子们深刻思考:在自动化浪潮中,如何平衡效率与人本关怀;如何为传统行业设计可行、经济、有温度的智能化升级路径。通过实地调研与技术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学子们不仅验证了自动化技术的可行性,更构建了“产教融合-技术验证-成果转化”的创新链,为基层产业转型升级与劳动力结构优化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小车拉大车”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赋能生产”的核心理念,为科技强国战略贡献了自己的青年视角与青春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小车拉大车”实践团将继续秉承“勇攀科技高峰,练就过硬本领”的精神,不断探索自动化技术的新领域、新应用,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撰文|李彤 熊欣彤

摄影|郝宇泽 李博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