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到鄂西北:百名拓荒者与二汽的峥嵘岁月

发布时间:2025-07-19 16: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嘉睿智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在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上,每一位老员工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为了了解这段历史,2025年7月5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三线印记寻访团(下称“团队”)对二汽老职工卢奶奶进行了采访。卢奶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团队成员讲述了二汽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的峥嵘岁月。展现了一代人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采访卢奶奶。万悦供图

千里赴深山,借厂造“粮草”

在鄂西北的层峦叠嶂中,一个代号“5723”的庞大工程正在秘密推进。1965年,来自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的近百名技术骨干,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告别相对完善的生产环境,悄然奔赴这片荒芜之地。他们的使命,是筹建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二个摇篮——第二汽车制造厂(二汽)。

“我们是当兵的,国家安排我们到哪去,我们就去哪。”如今已年过九旬的卢奶奶回忆道。1965年,她作为技术干部,从长春一汽被抽调至二汽筹建处。这并非孤例,据她讲述,当时从一汽调往二汽支援建设的技术干部有100个。当时二汽正处建设之初,厂房尚在图纸上。这支汇聚了设计、工艺、刀具、量具等领域人才的队伍,他们一部分人去了湖南株洲,借用当地汽车配件厂的厂房,“先生产工装夹具”;另一部分人前往上海,钻研变速箱技术;还有一队人马奔赴选择厂址。技术干部们带着从一汽拆卸的部分工装设备,在异常简陋的条件下,“搞一些设备,搞一些工装”,硬是让二汽的“粮草”生产提前运转起来。

条件之艰苦,超乎想象。“有住猪圈的都有。”老人平静地叙述着那段岁月,早期抵达的人员因宿舍未建好,只能暂栖于简陋安置点,直到1972年部分生活设施才逐步完善。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记录卢奶奶讲述。冯嘉睿智供图

齿轮上的青春,山沟里的坚守

这批技术骨干大多三十岁上下,怀揣着建设国家汽车工业的炽热理想。他们并非一线工人,而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首批汽车工业专业技术人才,许多人经历过抗美援朝的烽火,后由国家选派进入汽车专业院校深造。

“国家培养的,国家教我们的,干嘛就干了!”提及当年义无反顾投身山沟的抉择,老人语气坚定。他们深知二汽是关乎国家工业布局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承载着将中国汽车年产量从一汽的3万辆提升到10万辆的战略重任。

然而,十堰初期的生活条件十分严峻。“先生产后生活”是那个年代铁的原则。物资极度匮乏,食物供应异常紧张。“干部定量也不一样…早餐只能吃半个馒头,没有多。因为一共就不到一斤的粮食,你要吃三天。”卢奶奶回忆道。副食更是稀缺,“想吃一个土豆可好高兴”。作为南方人,每月仅有3斤大米的配额是远远不够的。买鸡蛋需要翻山越岭徒步到湘潭老乡家去换,“一毛钱一个”。红薯叶子、白菜帮子是餐桌上的主角。一切生活物资凭票供应,“布票还不够做一套衣服”。团队成员万悦好奇地问道:“当时刚来生活不习惯,吃的住的都困难吧?”卢奶奶坦率回应:“是的,那是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钱,买也买不到。”

条件之艰苦,超乎想象。 “还有住猪圈的都有。”老人平静地叙述着那段岁月,早期抵达的人员因宿舍未建好,只能暂栖于简陋安置点,直到1972年部分生活设施才逐步完善。

山沟里的光芒,照进工业长河

尽管面临“先生产、后生活”的艰苦环境,这批技术中坚力量在动荡岁月中仍竭力推进生产和技术准备。1969年,二汽第一批厂房落成。老人清楚记得,他们设计刀具、量具、卡具,为后续整车生产奠定基础。对比一汽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分散布局的二汽面临更高物流成本。“生产好的东西像变速箱、发动机……要通过汽车再送”,无法像一汽那样利用车间内的自动传送带高效流转,但他们因地制宜,克服困难。

团队成员注意到老人精神矍铄,询问养生之道。卢奶奶笑道:“平时早上出来还打打打八段锦,之前还舞一个多小时的剑。现在不行了,但每天还是坚持舞半个小时。”这份坚持,仿佛是他们一生面对挑战的缩影。

图为团队成员和采访老人们合影。商思源供图

回首往昔,老人言语间充满无悔与自豪:“我们一辈子为汽车行业服务……从年轻现在开始。”她感慨时代变迁,更欣慰于国家今日的强大:“国家好了,你也好了,锅里有肉,碗里才有肉。”在他看来,当年在猪圈旁画图纸、用红薯叶果腹的岁月,正是源于这份朴素的信念——国家强盛,百姓方能安康。(通讯员 冯嘉睿智 万悦 胡钰 商思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嘉睿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