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筑梦,汗水浇灌:听二汽建设者讲述“干打垒”里的峥嵘岁月

发布时间:2025-07-19 16: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嘉睿智   阅读 7.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上,每一位老员工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025年7月8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三线印记寻访团(下称“团队”)怀着崇敬之心,走访了十堰市张湾区红通新村,在街边采访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人。老人亲历了二汽从荒山创业到名扬四海的峥嵘岁月。他用质朴而铿锵的话语,将团队成员带回了那个用黄土夯筑厂房、用双脚丈量使命的年代,展现了一代建设者如何在极端艰苦中坚守岗位、无私奉献,铸就了共和国的工业脊梁。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老人。冯嘉睿智供图

芦席为顶,黄土为墙:大山深处的工业摇篮

“楼房?做梦咧!那时候,二汽连片瓦都难找!”老人浓重的乡音里裹挟着历史的尘埃。他描述的景象让习惯了现代生活的年轻人屏息:“住?全靠芦席棚!靠‘干打垒’!”看团队成员面露疑惑,他双手用力比划:“干打垒,就是两片木板夹住,填满湿黄土,抡起大石夯,一层层锤紧、垒高!这黄土墙,就是我们的家!”话语间,那份拓荒者的倔强破土而出。“刚进山的同志,能分到‘干打垒’一角就是天大的福气。好些人,只能挤在当地老乡的堂屋里。”当团队成员轻声感叹条件艰苦,老人平静地摆摆手:“先有这结实的黄土墙挡风遮雨,就知足!”这“知足”二字背后,是鄂西北山坳里,万千锤夯砸出的生存空间,更是新中国汽车工业襁褓期的真实摇篮。

双脚劈开荆棘路:百里征途丈量使命

安身已是万难,抵达更是艰险。当问及如何走进这片与世隔绝的深山,老人的回答带着千钧之力:“车?哪来的车!我们那会儿,全靠这双脚底板!”他清晰记得从丹江口中转后的漫长征程:“下了丹江的船,就朝着这山沟,走!一直走!”团队成员追问:“全是山路?就这么走进来?”老人朴实地回应:“有啥?没得路,没得车,不走,国家要的汽车能从天上掉下来?”几十上百公里的崎岖野径,行囊或许空空如也,但胸腔里建设“三线”、为国造车的信念却重如千钧。第一批二汽人,就这样用最原始的双脚,在鄂西北的莽莽群山中,硬生生踏出了一条通向工业文明的荆棘之路。

血肉铸就生产线:汗水浇灌的工业基业

“难忘?最难忘的就是刻在骨头里的‘艰苦奋斗’!”面对队员关于工作记忆的提问,老人没有细数苦难,却道出了那个年代的精神图腾。他声调陡然拔高,仿佛重回那火热的岁月:“响应国家号召,建设大三线,搞好三线建设!机器不够?我们拿肩膀扛!条件不够?我们拿命去凑!”这句“拿健康换设备,拿血肉铸基业”的呐喊,是老人生命中最深刻的烙印,更是那一代建设者用生命践行的无声誓约。团队成员低声说:“老人家,那时候真是太难了。”老人目光如炬,坚定地点了点头。

从二汽到东风:名称变迁里的时代脉搏

老人的记忆,串联起二汽名称背后跳动的时代脉搏。“最早啊,这片山沟不叫‘二汽’,叫‘兵工厂’!”他纠正着可能的误解。随着队员的追问,他眼中泛起自豪的光:“后来正式叫‘第二汽车制造厂’,再后来,改名叫‘东风’!东风好!东风今天跑遍了全世界!”从肩负战备使命的“兵工厂”代号,到挺起民族工业脊梁的“二汽”,再到改革开放大潮中乘风破浪、名扬四海的“东风汽车”,名称的每一次嬗变,都刻录着国家命运的转折与企业自身的凤凰涅槃,也无声诉说着如老人般万千建设者一生的热血与忠诚。

图为团队成员记载老人话语。冯嘉睿智供图

访谈尾声,老人的目光缓缓扫过团队成员的面庞,语重心长:“好年代,更要记住那股子精神!把三线建设时豁出命去干的劲头,传下去!”这绝非简单的怀旧,而是一位无名建设者穿透时光的箴言。当繁华都市霓虹闪烁,那份在“干打垒”的幽暗与山风的呼啸中淬炼出的信念——那种于无路处开路、于绝境中创生的勇气与坚韧,依然是支撑民族工业巨轮破浪前行的深沉伟力。(通讯员 冯嘉睿智 万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嘉睿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3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