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篇 | 广州航海学院“丹邱振兴青年行”实践团:以青春之躯,丈量丹邱之美

发布时间:2025-07-19 16: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集结号吹响

前期筹备全景回顾:

6月24日,团队围绕实践活动目标,就流程设计、任务分工及成果规划等内容开展专题研讨。经充分磋商与细节优化,最终确定执行方案,确保活动高效推进、落地见效。此外,会议还明确了 “百千万工程” 相关实践物资的具体事宜,包括活动服装款式、宣传横幅标语及前期筹备物品清单等,为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7月7日下午2时30分,国际交流学院 “三下乡” 出征队伍集结完毕。学院党委书记陈卫伟出席集结仪式并发表动员讲话,对突击队员提出明确要求:一是必须将人生安全置于实践活动首位,时刻绷紧安全之弦,严格遵守各项安全规定与纪律要求,为实践工作的有序推进筑牢基础;二是要以积极饱满的状态投入实践,紧扣 “三下乡” 任务清单,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既定目标并按时提交实践成果;三是要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将理论知识与乡村实际相结合,以务实作风展现学院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陈卫伟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表达了对队员们的殷切关怀,勉励大家珍惜实践机会、勇于担当作为,并衷心期待各突击队圆满完成任务、平安凯旋。

金鼓初鸣启征程

7月8日,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与村党委副书记刘国东于丹邱村党群服务中心正式会面。会上,突击队就本次实践活动的核心方向作出明确强调:一是锚定乡村发展实际需求,聚焦产业振兴、文化传承等关键领域,深入调研村落资源禀赋与发展瓶颈;二是坚持以民生为导向,紧密结合 “百千万工程” 部署要求,将实践重心放在强化宣传推广上,提升村落知名度与影响力。

会面后,刘副书记带领突击队深入村落腹地。一行人踏着青石板路穿行于古巷间,斑驳的砖墙、错落的黛瓦诉说着岁月沉淀的故事;转身步入田间,连片的稻浪在风中起伏,金黄的穗粒折射出丰收的希望。刘副书记边走边介绍村落的历史脉络、资源禀赋,突击队成员们认真记录、不时驻足观察,将所见所闻与宣传思路相结合,为后续精准开展推广工作积累了鲜活素材。刘副书记全程陪同,就沿途景观、民俗文化等细节进行补充讲解,进一步夯实了实践活动的协作基础。

稻香珠馥润丹邱

玉软珠莹谁伯仲——丝苗米

发源:丹邱丝苗米汲白水山清泉、依赤红硒壤而生。昼夜温差与山风细养,使米粒修长晶莹、蒸后油润弹牙;轻启锅盖,岭南稻浪的甘香便扑面而来,把一方山水与匠心岁月浓缩进一碗柔软。

加工:从稻浪到餐桌,丝苗米只走了三公里,却跨过了 风筛—碾壳—抛光—色选—封装 五重工序;每一次跳跃,都是让岭南稻香更纯粹的坚持。雪白的米粒奔流而下,一丝微黄或腹白都会被瞬间识别、气流弹射。合格的丝苗米顺滑地滑入收集槽,随后直接进入负压真空封装线:空气被抽离,米香与适宜含水量被牢牢锁住,最终形成可以发配全国各地的丹邱丝苗米。

轻红酽白——荔枝

丹邱的夏日,总在荔枝树下亮起。晨风掠过,带露绿叶托起玛瑙般的红果,细刺如锦纹闪着柔光;轻摇枝丫,沙沙作响,邀人品味岭南甘甜。对丹邱人而言,荔枝不仅是果,更是乡愁——老农“惜花采露、看天点灯”,趁露未干即采,只为守住那一缕天然蜜香。

枝头万颗骊龙珠——龙眼

丹邱龙眼,一口惊艳——薄壳轻捏即裂,晶珠汁溢;先是蜜香,随即回甘,宛如岭南夏夜里的一颗清亮星子。

粉纱裹得水晶身——莲雾

枝叶叠翠处,一串串淡粉小铃静静垂挂。清晨薄雾未散,果面蒙着水珠,像轻纱里的琥珀。轻捻摘下,指尖透出凉意;咬开脆壳,甘水瞬时迸发,微甜带着青草气,唇齿间只剩轻盈。

白水丹邱稻泛金

藏于村中的千亩金田

--风抚丝苗金浪滚

循着田埂蜿蜒而上,视线忽然被一道耀目的金色拦住——那便是丹邱村深藏的千亩丝苗稻田。高处俯瞰,方块田畴如棋盘铺展,墨绿早已褪去,万顷穗头在日光下泛出柔和金光。微风掠过,稻浪起伏,像是谁轻捋过一段金丝锦缎;耳畔传来稻叶轻触的“沙沙”细语,把岭南夏末特有的悠然传递至心底。收割机正沿着留绿行道缓缓前行,银白机臂卷起金黄穗浪,留下平整笔直的收割纹路——这是土地与科技共同谱写的丰收乐章。空气里弥漫的,是稻谷初脱壳时独有的清甜谷香,与远处白水山吹来的凉风交织,给人一种“金田藏村中,村隐稻香里”的恍惚。此刻,无需更多言语,一幅“风抚丝苗金浪滚”的画卷,已将丹邱村的勤劳、丰饶与诗意尽数写进天地之间。

丹邱环拥的青翠高山

--白水山

白水山藏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秘境。山间物种繁茂,既有国家保护植物的珍稀身影,也有远古恐龙草的奇特形态;1956年栽种的桉树如天然屏障,让夏季山林无蚊扰,沿途更有山珍蘑菇、山茶果点缀,荔枝、龙眼、无花果与捻子等野果随季飘香。傍水亭依景得名,左手揽山、右手观瀑,是赏白水带瀑布的绝佳处。传说何仙姑、葛洪曾在此隐居,苏轼亦曾留下足迹,为山水添了几分仙韵文气。登顶可接甘洌山泉水,竹鸡啼鸣、黄牛漫步、蝶蜓翩跹,野趣盎然。晨间来此,高浓度负氧离子沁人心脾,助眠养神,实为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时光浸润的古村诗画

--丹邱村貌

巷道幽深,象耳芋叶迎着漏下的天光泛出翠影;队员蓝衫点点,仿佛把青春的颜色洒进旧时光。踏过碎瓦与青苔,我们听见空宅深处的一声鸟鸣,也触到百年砖缝里的温度。荒墙背后,曾是堂前灯火、人声鼎沸;如今藤蔓封门,却更添静美。古村不是过去,它在等待新的故事被续写。让探访成为守护,让记录成为重生。 “丹邱振兴青年行”突击队,愿用脚步丈量历史,用相机定格乡愁,让古村的脉搏再次跳动。

人文美

青春暖夕阳:闲谈间递暖,方寸礼含情

三下乡突击队走进养老院,暖意融融。队员们围坐老人身旁,听他们讲岁月故事,笑声漫溢房间。大家递上毛巾与纸巾,软绒触感暖了老人心。“孩子们贴心哟”,爷爷奶奶摩挲着毛巾笑开颜。简单陪伴与实用礼物,让尊老爱老落地生根。离别时的牵挂,是此次慰问最珍贵的注脚。

以清扫之笔,绘民生清欢

在丹邱村党群服务部的悉心组织下,美丽乡村建设早已从纸上蓝图化作眼前风景。每周三的下午,党群干部率先到场分配工具、参与丹邱村固定项目——白水自然村的广场大清洁,我们“丹邱青年行”突击队便戴上草帽、挥舞扫帚,与村民并肩清扫河埠小径。砖红栈道在我们同步的节拍里渐见本色,水面倒映着年轻的身影与长者的笑脸——一幅“党建引领、群团共建”的生动画卷。短短数小时,街角归于整洁;而我们更深切体会到:丹邱党群部的关心不止在言语,而在一次次把青年与乡土紧紧连结的实践里,让“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每一片砖面、每一滴汗水,让我们对“三下乡”的领悟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青春暖夕阳:闲谈间递暖,方寸礼含情

三下乡突击队走进养老院,暖意融融。队员们围坐老人身旁,听他们讲岁月故事,笑声漫溢房间。大家递上毛巾与纸巾,软绒触感暖了老人心。“孩子们贴心哟”,爷爷奶奶摩挲着毛巾笑开颜。简单陪伴与实用礼物,让尊老爱老落地生根。离别时的牵挂,是此次慰问最珍贵的注脚。

以清扫之笔,绘民生清欢

在丹邱村党群服务部的悉心组织下,美丽乡村建设早已从纸上蓝图化作眼前风景。每周三的下午,党群干部率先到场分配工具、参与丹邱村固定项目——白水自然村的广场大清洁,我们“丹邱青年行”突击队便戴上草帽、挥舞扫帚,与村民并肩清扫河埠小径。砖红栈道在我们同步的节拍里渐见本色,水面倒映着年轻的身影与长者的笑脸——一幅“党建引领、群团共建”的生动画卷。短短数小时,街角归于整洁;而我们更深切体会到:丹邱党群部的关心不止在言语,而在一次次把青年与乡土紧紧连结的实践里,让“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每一片砖面、每一滴汗水,让我们对“三下乡”的领悟有了更深入的体会。(邓俊杰、陈惠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9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