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墙绘、播种子:粤珠一二突击队为老旧社区文化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发布时间:2025-07-17 21: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施颖欣 周芳宇   阅读 5.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施颖欣) 广州作为千年港口城市,港口文化是其发展的重要根基。日前,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珠海科技学院粤珠一二突击队聚焦广州港湾一村社区文化振兴需求,开展的“绘梦乡野·育见未来——‘红港湾时光隧道’手工墙绘与支教活动”已圆满落幕。

活动前调研发现,社区存在港航特色景观缺失致年轻一代文化记忆模糊、青少年缺沉浸式港口历史体验、老工人故事未整理且老龄化严重致传承乏力等问题。突击队以趣味支教与港航墙绘双轨行动破题。

趣味课堂里播种探索种子

支教组用动画短片再现隋唐扶胥港的繁华,将“广州通海夷道”比作“超级长的丝带”,结合瑞典“哥德堡号”商船的故事,带孩子们折小船、“航”古今,让小小的纸船在桌上载着孩子们驶向遥远的过去。在“船儿的彩色积木乐园”,集装箱变身为“会叠高高的铁盒子”,孩子们在玩具吊车搬运积木的互动中识颜色、搭“迷你港口”,用童真创意构建心中的港航世界。“苗族银饰小课堂”上,锡纸揉出的“银花”、剪贴成的“银头饰”,让民族文化在动手实践中生根发芽。支教老师们用耐心与创意,将厚重知识转化为可摸、可玩、可创造的体验,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对世界好奇与热爱的种子。 

图为支教老师们与孩子们搭建积木。

墙绘艺术中激活社区记忆

墙绘组以“港口发展史”“船舶文化”为核心,将黄埔古港、集装箱码头、灯塔等广州港标志性元素融入墙绘创作。队员们在烈日下刷白打底,汗水浸透衣衫仍干劲十足;颜料调配遇阻时,向当地美术老师请教,与驻足村民互动交流。暴雨突袭冲毁未干画作,队员们在“雨后见晴”的鼓励中,将雨水晕染的色块化为独特底色,让遗憾成为创作的点睛之笔。最终,广场上蓝青相间的海浪图案似有涛声入耳,舞台处红船破浪、灯塔矗立、海豚跃出的画面栩栩如生,两处墙绘化作露天“历史展览馆”。创作中,村民参与填色、分享港口故事,更让墙绘成为连接代际记忆的“会说话的文化载体”。

图为队员们在广场上绘画海浪。

 在港湾一村的社区活动室里,村委婷姐正对着大屏幕进行讲解。屏幕上罗列着“医生杭俪”“港湾老教师”等带着社区岁月温度的人物与故事板块。婷姐介绍,社区老人多、年轻人外流,孩子们对家门口港口历史很陌生。她挖掘整理《黄埔港志》里的老故事,指着屏幕上码头吊机、老船票等相关内容说:“这些是大伙的共同记忆,得让它们活起来,借这些故事,把港口历史传递给孩子们。”

图为村委婷姐讲解港口的历史。

社区广场上,阳光正好。村委婷姐身着浅色上衣,半蹲于砖石地面,手持刷子教队员刷白漆,边示范边讲解技巧。队员们围蹲一旁,或模仿操作,或专注聆听,身旁扫帚静立,为墙绘创作蓄力。队员们烈日下绘墙绘、遇暴雨不馁时,婷姐总鼓劲:“老港口经风浪,咱社区人就像码头石头经得住事儿!” 瞧着眼前学刷漆的场景,她又笑言:“这墙是‘会说话的记忆’,你们学刷漆打底子,让社区亮堂,给港湾一村攒家底,传承故事正这么续写着!

图为村委婷姐手持刷子教队员刷白漆。

队员们在与社区的互动中感触颇深。老工人摩挲着墙绘,讲述码头旧时光里带着海风咸味的回忆;村民们怕他们辛苦,送来熬好的姜茶,温热的茶香让大家明白,这不是简单画画,而是和港湾一村共织文化传承的网。李同学记得,暴雨冲毁画作时,一位大爷笑着说:“这晕染像海浪呢!” 他才懂,创作是和社区一起生长。王同学则笑称,支教结束时,孩子们把纸船小心塞进书包,说要讲给弟弟听,那模样比任何奖状都珍贵——港口文化的种子,已悄悄播下。

图为广场上海浪的图案。

此次活动通过支教填补了青少年沉浸式文化体验的空白,以墙绘唤醒了社区的港航记忆,更在互动中凝聚了社区力量。粤珠一二突击队用青春智慧与行动,为老旧社区文化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也让港口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彰显了青年在城乡文化融合中的积极作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芳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