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吴梓瑶、黄卓怡、陈楚娴、邹泳心)
在国家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背景下,HT乡村振兴实践团调研组深入惠州惠东,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探索之旅"。此次调研聚焦"生态资源现状、旅游开发痛点、非遗协同潜力"三大维度,旨在通过"非遗+生态"协同发展方案来提供数据支撑与场景验证。
与蔚蓝相遇,海龟湾的生态启蒙
7月14日,HT乡村振兴实践团调研组深入惠东海龟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实地考察,成员们在科普馆了解了海龟的生命周期,并深入考察海龟栖息地的保护现状,记录关键生态数据。沿着蜿蜒的观海栈道前行,成员们被“玻璃海”般的澄澈震撼,海天一色的画面成为乡村振兴最诗意的底色。调研组积极与游客和工作人员交流,调查生态认知情况、保护意识以及旅客管理工作。深入实地是获取真实一手数据的最优途径,通过一线踏勘与采访,为探索“文化+生态”双核驱动的乡村振兴路径收集了重要一手资料。
向绿而行,红树林、生蚝与渔民的共生经济学
7月15日,调研组成员乘传统渔船穿行于红树林水道,深入了解红树林的生态价值。红树林作为“海岸卫士”,具有固碳、护岸的重要功能,其“蓝碳经济”的潜力巨大。成员们还调研了当地生蚝养殖、维护以及销售情况等。了解老鼠岛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模式。通过访谈村民,调研组了解当地基础设施虽有改善,但道路、公共空间和传统建筑仍需加强,居民收入有待提高。此次调研深入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密码以及共生的经济学,为助力“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指明方向。
银滩对话录:海浪声与旅游业的“真心话大冒险”
7月16日,HT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走进惠东县十里银滩,这片风光旖旎的海域旅游业基础扎实。调研中,成员们通过实地观察与居民访谈发现,旺季游客扎堆带来的环境压力、配套设施的短板以及本地文化融入的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为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提供了思考方向。
调研手记:带回来的三粒"种子"
此次调研,HT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带回了三粒“种子”:从海龟身上学习到的"百年尺度"思考生态环境的未来发展,从红树林学到的"共生比独活更重要"的理念, 以及从十里银滩中认识到的生态红线是发展旅游经济且维持生态的牢固保障。
通过实地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青年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创新思维的注入。接下来,HT乡村振兴实践团将继续探索更多“非遗+生态”的协同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卓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