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手破千碍,战旗映泥颜——广东医科大学“青年突击队”驰援粤黔救灾一线

发布时间:2025-07-14 10: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严冬儿,胡宗欣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6月中旬至7月初,华南、西南地区遭遇持续性强降雨天气,广东怀集县、贵州榕江县相继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危急时刻,广东医科大学迅速行动,以“旗帜飘扬”服务队与退役军人服务队为基础组建青年突击队。队员们闻汛而动、向险而行,先后奔赴粤黔两省受灾地区,投身灾后清淤重建战场,用青春之力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星夜驰援怀集

6月26日晚,突击队连夜整装,冒雨前往怀集县。次日清晨,突击队队员首战马路桥下淤泥堆积处,挥锹打响清淤“第一枪”。当日下午,队伍兵分三路,分别对怀集县教育幼儿园(分园)周边街道、沿江西路及农业局附近小巷展开清淤攻坚,青年学子的热情与民兵战士的经验在泥泞中碰撞融合。28日,队员们持续发力,分组前往城市广场大润发超市门口、亲子乐园区域推进清淤工作。

▲图为队员们正在马路桥下清淤

清淤战场不止于主干道,更在关乎民生温度的细微处。队伍还与消防人员、当地老年居民一道,清理了门球体育馆的淤泥。这片场地,是老人们平日里挥杆切磋、闲话家常的“精神乐园”,承载着他们晚年生活的乐趣与念想。淤泥清去,场地复净,老人们望着熟悉的球场,眼角的皱纹里漾开笑意——那份灾后生活的踏实与盼头,在并肩清扫的汗水中慢慢回来了。这不仅是环境的洁净,更是对老人们幸福感的守护,让“老有所乐”的温暖在重建中延续。

▲图为队员们和居民一同清洗体育场地

军民同心,干群合力,经过数日鏖战,累计清理转运淤泥超300吨。当被淤泥覆盖的道路重见原貌,当街巷恢复往日整洁,这些年轻的身影不仅以实干展现了真切的家国情怀,更在与当地群众并肩作战中,深深体会到了那份双向奔赴的温暖。

再赴榕江一线

7月2日,队伍刚完成当日阶段性任务,得知贵州榕江县紧急汛情,17名师生主动请缨,再次星夜驰援。然而榕江的街巷是更严峻的“考场”。背街小巷里,齐膝深的淤泥裹挟着腐烂杂物与尖锐碎片,在高温中散发刺鼻恶臭,狭窄通道让大型机械“英雄无用武之地”。面对“硬骨头”,队员们没有退缩——铁锹不够就用双手刨,空间狭窄就侧身挪,在恶臭与闷热中一锹一铲开辟通路。队伍中6名女队员更是不让须眉,挥锹时臂力丝毫不输男队员。汗水浸透衣衫,泥浆沾满脸庞,她们却依旧笑容灿烂,成为救灾现场一道动人的风景线。“来榕江参与灾后重建的这四天,我们收获太多了。”队员肖佳研返程时深有感触,“如果那个报名的夜晚选择了回避,我一定会后悔。”

▲图为队员在清理巷道

截至7月5日,三条关键巷道成功抢通,江西码头农贸市场周边及两条主干街道清淤完毕,居民出行与救援物资运送的“最后一米”彻底打通。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中,青年突击队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把“小我”融入“大我”,让青春的旗帜在救灾一线高高飘扬,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硬核担当。

▲图为队员们和榕江民兵一同清淤

洪灾驰援,诠释青春式挺膺担当

从粤北到黔东南,这支青年突击队用连续作战的硬核表现,诠释了“旗帜飘扬”的深刻内涵。他们是医学生,虽白袍尚未加身,却已用行动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他们是退役军人,军装虽已脱下,但“若有战、召必回”的承诺从未褪色。

▲图为广东医科大学青年突击队与榕江县人民武装部党员突击队合影

当青春的身影与灾情相遇,没有犹豫退缩,只有“偏向虎山行”的勇毅;没有孤军奋战,只有“军民一条心”的默契。雨过天晴时,灾后的街道沐浴在阳光下,映照出青春挺膺向前的模样——这,正是新时代青年最动人的姿态。

撰文 | 胡宗欣

图片 | 广东医国护新媒体中心

审核 | 严冬儿 谭小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严冬儿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6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