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汤宇豪、彭欢欢)2025年暑期,衡阳师范学院“‘铜’心‘碳’索”科普队在衡阳市衡南县近尾洲镇中心小学开展的三下乡支教活动持续推进。7月9日,科普队成员汤宇豪以科学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为载体,通过“猜谜导入—特征解析—动态推演—互动深化”的创新教学路径,为当地学生呈现了一堂融合语文素养与科学认知的优质课程,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的实践价值。
情境化导入激活认知兴趣
课程伊始,汤宇豪以“小黑鱼,光滑滑,脑壳倒比身子大”的趣味谜语切入,瞬间聚焦学生注意力。在揭晓谜底“小蝌蚪”后,他结合形态特征描述与生动比喻,系统介绍了小蝌蚪与青蛙的生物学关联,当提及“青蛙是由小蝌蚪变态发育而成”时,学生眼中迸发的好奇与惊叹,成为课堂最鲜活的互动信号。这种基于儿童认知规律的导入设计,既遵循了二年级语文教学的学段要求,又暗含科学启蒙的教育逻辑。
结构化教学构建知识体系
在文本解析环节,汤宇豪创新采用“双线并行”教学法:明线以故事情节发展为脉络,梳理小蝌蚪与鲤鱼、乌龟的对话互动,通过“四条腿、宽嘴巴”“大眼睛、绿衣裳”等关键信息的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自主归纳青蛙的形态特征;暗线则聚焦小蝌蚪的变态发育过程,将“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与故事情节节点精准对应,使文学叙事与科学事实形成有机互嵌。
课堂中,汤宇豪注重动词教学的情境化演绎,通过“甩尾巴”“迎上去”“追上去”等动作模仿,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表达的准确性;在解析“披着绿衣裳、露着白肚皮、鼓着大眼睛”等拟人化表述时,巧妙融入生物学特征讲解,让学生在语言审美中同步建立科学认知。
浸式互动沉彰显教育温度
尽管夏日炎热,课堂气氛始终活跃。学生们主动举手参与特征辨析、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在“帮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任务中,既巩固了“疑问句表达”“多音字辨析”等语文知识,又潜移默化掌握了两栖动物发育的科学常识。当课程推进至“小青蛙捉害虫”段落时,汤宇豪补充“一只青蛙年均消灭15000只害虫”的生态数据,将文本解读延伸至生态保护理念的渗透,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三维目标。
此次教学实践,是“‘铜’心‘碳’索”科普队践行“科教融合”支教理念的生动缩影。通过将经典文本与科学知识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乡村小学的课程供给,更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以科启智”的乡村教育帮扶新路径,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汤宇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