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您知道现在种玉米用的滴灌技术,比以前漫灌能省多少水不?”近日,四川农业大学一支涵盖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给排水、土木等多专业的垄上行知实践团,循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领域历史性成就脉络,深入农业乡村、社区街道,以回访调研、理论知识讲解、短视频记录等多元形式,让青年学子沉浸式扎根基层,在感悟国情社情民情中厚植“三农”情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青春动能。(通讯员 张庆宜)
跨专业组队显优势,校地协同筑根基
此次“强农之路”实践聚焦农业强国战略核心内涵,创新组建跨专业调研宣讲团,团队按职能精准划分三大组别,充分释放不同专业的技术与能力优势:
调研组:由工程管理、给排水专业成员主导,凭借专业知识储备,聚焦农业技术应用、乡村产业升级等核心方向,深入挖掘乡村发展中的典型成就案例;
宣讲组:汇聚善于沟通表达的各专业学子,负责将党的“三农”政策、乡村振兴成果转化为群众易懂的语言,开展接地气的理论宣讲;
宣传组:依托具备新媒体运营、视频剪辑能力的成员,通过短视频平台记录实践见闻,全方位展现乡村新貌,扩大活动影响力。
实践前期,团队历经多轮筛选,选定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作为实践地,并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详细了解各村产业发展现状、政策落实情况及村民实际需求,为后续7天的实践活动筑牢基础,确保实践内容“贴合乡村实际、契合村民需求”。
图为村干部为成员讲解发展情况
7天沉浸式实践:田间听民声,院坝传理论
实践中期,团队以“理论+实践”双轨并行,在村民院落间以及社区活动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活动:
调研环节中,队员们化身“乡村观察员”,通过深度访谈与实地走访,与村民、村干部面对面交流。从“乡村特色产业的市场销路”到“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收益变化”,队员们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用数据记录乡村发展的每一个“闪光点”,让乡村发展成就“看得见、算得清”。
宣讲环节则打破传统讲座的刻板模式,打造“社区课堂”“家庭课堂”等特色场景。队员们摒弃晦涩的理论术语,改用方言土话、案例故事讲透政策,更将党的“三农”政策改编为民谣、故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党的政策像春风,吹得乡村暖融融,种粮有补贴,养老有保障……”。有村民感慨:“以前总觉得政策离我们远,现在听娃娃们这么一讲,才知道这些年日子变好,都是党的好政策在帮衬!”
图为成员前往农户家中走访宣讲
随后,垄上行知实践团还与社区联合共同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场农业知识宣讲活动。宣讲中,团队成员用动画和通俗的语言,讲解“一粒米的旅行”“蔬菜成长密码”,其中穿插的互动问答环节,小朋友们踊跃参与。“实物探索”环节,让孩子们亲手触摸水稻穗、玉米棒等标本,并且同步讲解作物特征与价值;知识问答游戏中,答对者获小盆栽,鼓励他们亲手种植。活动后,孩子纷纷表示懂得了珍惜粮食,家长也点赞活动“有趣又有意义”。
图为农业知识宣讲活动
成果转化促长效,青春聚力强农梦
此次实践不仅让青年学子收获满满,更在乡村间播下了“强农兴农”的种子。实践团成员小李表示:“以前在课堂上学习‘乡村振兴’,总觉得是抽象的概念,直到走进田间地头,看到村民们因产业发展露出的笑脸,才真正理解农业强国的意义。未来我想把专业所学用到乡村建设中,为家乡的发展出份力。”当地村干部也对实践团给予高度认可:“这些大学生带来了新思想、新技术,既帮我们梳理了发展成果,又让政策知识更接地气,激发了村民们投身农业强国建设的热情。”
据悉,垄上行知实践团后续将持续深化实践成果,计划联动乡村、社区,构建“校地协同、全民参与”的强农实践网络,让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在更多乡村落地生根。
撰文 | 张庆宜
图片 | 张庆宜 周双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