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光流转,匠心永恒

发布时间:2025-08-28 20: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彭子珊 赖思宇   阅读 2.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彭子珊 赖思宇)7月7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寻苗疆银彩,探非遗匠心”实践队,怀揣着对千年技艺的敬意和对民族文化的探寻,踏上了前往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征程。在那里,他们将目光聚焦于苗族银饰制作这一古老而迷人的非遗技艺,在“一锤一凿”间,深度解锁了其中蕴含的匠心精神、丰富的文化密码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新可能。

7月7日至11日,实践团队首先走访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馆“苗山美”暑期未成年人银饰艺术免费培训班,并进行观摩学习。课堂上,基础银饰串珠、简单纹样粘贴等课程,全程氛围活跃,教师们耐心指导,儿童们充满激情与好奇心。银饰手工制作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显而易见。这充分展现了非遗文化在新一代群体中的传播潜力。然而,团队也敏锐地发现,当前在常规教育体系中,缺乏系统的银饰文化与工艺课程。 这种现状导致孩子们即使参与短期培训,也难以深入了解从设计到制作的完整知识。更为关键的是,适合未成年人的轻量工具与趣味教材更是匮乏。 诸如錾刻、编丝等更复杂的工艺,由于条件限制往往无法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少年对非遗传承的深度参与和理解。 如何为青少年搭建更系统、更具趣味性的学习平台,是未来非遗传承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图为团队成员协助开展教学

7月7日下午,在融水当地“一家饰品”工作室,实践队成员亲眼目睹了苗族银匠们精湛的技艺演示。从一张普通的银片,到一件件巧夺天工的银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数十年的经验与专注。银片的裁剪、反复细致的打磨、以及对花纹精准压印的追求,无不展现着苗族银匠们对“精细”二字的极致理解。而当花纹压印的环节到来,银匠们凭借着数十年积累的手感与经验,将那些复杂而富有寓意的图腾图案,清晰而生动地呈现在银面上。最后的拼接,更是将各个精美的部件巧妙组合,让一件件饱含心血的银饰,逐渐显露出其精美的轮廓。这份对细节的专注,对品质的执着,不仅是苗族银匠对每一道工序的坚守,更是这项传承千年的工艺所迸发出的生命力与精神力量的生动写照。

图为团队成员参与制作

  随后,团队走进苗族文化传习馆,展馆负责人向团队成员介绍苗族银饰上的图案内涵,蝴蝶纹象征"蝴蝶妈妈"创世神话,寄托对生命繁衍的祈愿;太阳纹代表光明与力量,体现对自然的敬畏。这些纹样将苗族的神话、信仰与智慧融为一体,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部分纹样背后的故事逐渐被遗忘,银饰的文化内涵面临被稀释的风险。如何让更多人读懂这些"无字的史诗",成为传承的关键课题。

图为传习馆负责人向团队成员进行介绍

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苗族银饰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认同与创新的实践。一锤一凿间,工匠们敲打的是银器,淬炼的却是民族的智慧与精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