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武汉学院拾穗志愿服务队抵达长梁村六组,在当地传承人的带领下,开始了对丝弦锣鼓的“知识寻踪”。建始丝弦锣鼓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明清时期,以丝竹乐器与打击乐结合为特色,曲调悠扬且富有乡土气息。团队成员通过翻阅地方志、聆听传承人口述历史,梳理了这一艺术的演变历程。
在乐器讲解环节,传承人展示了锣、鼓、二胡、唢呐等核心乐器,并演示了演奏技巧。“丝弦锣鼓的独特之处在于‘丝竹相和,锣鼓点睛’,”传承人一边调试琴弦一边讲解,“比如这首《高山流水》,需要二胡的柔美与锣鼓的铿锵相互映衬。”队员们认真记录,并尝试演奏基础音律,现场气氛热烈。
在随后的访谈中,团队围绕丝弦锣鼓的传承现状与村民展开对话。村民感慨道:“现在年轻人更爱玩手机,愿意学锣鼓的越来越少。”然而,范书记表示,近年来政府对非遗项目的扶持让这一艺术重现生机,“去年村里成立了锣鼓队,还去县里表演过!”
针对如何扩大影响力的问题,队员们提出“非遗进校园”“短视频推广”等建议。村民王大姐笑着说:“要是娃娃们能学会,这门手艺就不怕失传了!”
傍晚,团队与村民共同举办了一场小型乐器汇演。传承人率先演奏了经典曲目《十番锣鼓》,铿锵的节奏引来阵阵掌声;队员们则用新学的技巧合奏了改编版《茉莉花》,传统旋律融入现代编曲,令人耳目一新。现场不少孩子跃跃欲试,争相体验敲锣打鼓的乐趣。
“原本以为非遗离生活很远,但今天发现它如此鲜活。”队员张慧倩表示,“下一步团队会设计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案,让丝弦锣鼓‘活’起来。”
活动结束后,团队整理了音视频资料,并计划将丝弦锣鼓融入乡村小学的美育课程。“非遗传承需要代代接力,”队长陈蓓蓓说,“希望通过志愿服务,为孩子们打开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
此次探访不仅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也为长梁村的艺术传承注入了新动力。据悉,拾穗志愿服务队将于7月中旬启动“丝弦锣鼓小课堂”,持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撰文:陈蓓蓓
图片:张慧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蓓蓓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