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中央一号文件“智慧农业”发展目标,2025年7月7日至7月11日,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智慧巡芒”实践团深入广东省中山市五桂山街道毛税山农场,通过实地调研、作业帮扶、技术交流等形式,推广先进的芒果巡检技术,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方案论证:谋定而后动
活动开始前,实践团全体成员与指导老师开展活动启动会,围绕策划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风险防控体系的全面性展开缜密研讨,以严谨的态度为实践活动的平稳推进筑牢保障基石。
▲图为”智慧巡芒“队活动启动会
实地调研:下乡探农情
“智慧巡芒”实践团深入广东省中山市五桂山街道,聚焦于“智慧农业”和“农业院校”两大主题,开展了一场深入有效的乡村调研活动。
调研结果显示,广大群众对智慧农业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电视新闻和手机视频,且普遍关注大型农机设备,未来农业院校或需继续加强对于“小而精”智能农机的科普推广。
▲图为队员对五桂山街道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技术落地:让农机“活”起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院士曾说:“我们研究的机器一定要走出实验室为生产服务,这样才能称之为产品,否则就是摆在实验室的样品。”“智慧巡芒” 队的下乡方案正是对这种精神的生动实践。
团队将实验室里的 AI 芒果识别算法与履带车、无人机结合,针对果园陡坡光照等复杂环境多次迭代模型,大幅提升设备巡检能力,最终让 AI 巡检效率较人工实现提升、为农场节省成本,使实验室里的技术样品真正成为扎根田间的巡检利器。
▲图为队员对履带车进行调试
果园争锋:“新”技术 “心”温度
“开始!”7月9日,果园繁茂枝叶下展开一场特殊较量:2名果农与2台巡检设备进行巡检比拼。最终,人工组耗时50分钟完成1亩果园巡检,机器组10分钟返回数据,效率极大提高,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赛后,参加比赛的农民邹女士主动要求学习设备操作:“以前怕被机器取代,现在看是帮咱端稳饭碗!”
▲图为队员对机器返回的数据进行整理
此外,实践团积极和毛税山农场管理者、五桂山街道团工委联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团队与当地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宣传推广AI芒果巡检技术,积极促进双方后续合作。
▲图为团队和五桂山团工委开展交流会
童心筑梦:播撒科技种子
最后,实践团队员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当地的青少年和儿童群体,希望通过科普当今先进的农机技术,激发他们对未来农业发展的无限遐想,特别是关于无人农场的构想。
▲图为队员和孩子科普当今先进的农机技术
为了将这些充满童真和创意的想象转化为可视化的成果,实践团队员们巧妙地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将这些天马行空的设想制作成了一本精美的电子画册。
▲图为利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未来农场图像
科技不是取代双手的冰冷机器,而是托举希望的温暖力量。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既做科技创新的“探路者”,更当乡村振兴的“共耕者”。
▲图为全体队员在芒果园合影留念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子以“修德”之诚扎根乡土,用“博学”之智解码农情,凭“求实”之行验证技术,更怀“创新”之志赋能振兴——当“机巧善工”的匠心遇见“械而不舍”的坚守,在五桂山的芒果林中,书写着华农人“知行合一”的青春答卷。(通讯员 郭博文 唐诺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博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