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黄颖)非遗滚烫,青春作答!潮青探遗突击队的身影跃入潮汕英歌舞体验馆,在斑斓脸谱与震耳鼓点间接起千年民俗的接力棒!这是一次古今对话的深度沉浸,更是一场非遗传承的青春接力!
PART 01
青春非遗双奔赴
英歌初体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队员们的脚步真正踏入潮汕英歌舞体验馆的那一刻,这句古训突然有了全新的注解。扑面而来的不仅是浓郁的文化气息,更像是一段穿越时空的邀约。展馆内,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绣工精美的战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彩绘木棒整齐陈列,整个展馆犹如一个活态的文化剧场,让人瞬间沉浸在英歌舞的力与美之中。
PART 02
传承正当时
聆听传承故事
与广东省潮汕民俗文化交流协会李会长促膝长谈,无疑是深入探寻英歌舞非遗脉络的珍贵契机。在深入交流中,李会长首先梳理了英歌舞的流派分布,潮汕英歌舞最古老的流派分布在潮阳、普宁与陆丰,且同属一派。汕头的金浦是新流派,该流派简化了动作以利于快速传播。英歌舞的教学分工细致,如潮阳的英歌舞培训需四个教练,分别教授左锤、右拳、鼓和画脸谱,左右打法不同且会对打。
借此机会,李会长向大家纠正了一个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很多人都以为英歌舞取材于《水浒传》故事,其实它的真正起源要追溯到更古老的傩戏传统。”他解释道,傩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祭祀舞蹈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而英歌舞正是从这种驱邪纳吉的仪式舞蹈中演变而来。
临近交流尾声,会长也提及到自己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学校派人学习英歌舞并将英歌舞带到校园里,通过与高校合作设立非遗基地,来推动英歌舞及潮汕文化的传播。
邂逅千年底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试穿时,潮青探遗突击队队员手抚过英歌舞服饰的纹理,铠甲的硬朗、战衣刺绣的细腻都在传递独特信号。穿戴整齐,仿佛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民俗对话。青春身影与传统服饰融合,让英歌舞的活力,在体验中悄然延续,成为传承路上的生动注脚。
潮青探遗,以对话叩响传承之门,借体验拥抱非遗温度。在潮汕英歌舞体验馆,青春与传统共鸣,让英歌舞这一非遗瑰宝,在新一代的探索里,绽放更耀眼的光。
PART 03
青春共潮生
踏入英歌舞体验馆,当油彩在脸上勾勒出传统纹样,战衣加身的瞬间,仿佛跨越百年与先辈对话。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服饰的纹理,更是那潮汕文化跳动的脉搏。这一刻,她真正体会到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作为新时代的传承者,大家既要守护这份文化根脉,更要以创新思维为其注入活力,让英歌舞这门古老艺术在当代舞台上绽放异彩,让文化传承之路薪火永续,生生不息。
——潮青探遗突击队王烯彤
站在潮汕英歌舞体验馆中,耳边回响着李会长的讲解,眼前是众人专注投入的身影,一种文化传承的感动在她心中悄然涌动。非遗文化就像一颗历经沧桑的明珠,在时光长河的冲刷下愈发熠熠生辉。这一刻的体验让她深刻领悟到,传承非遗不仅是对古老技艺的守护,更是对文化血脉的延续。
——潮青探遗突击队袁美祺
通过本次体验,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每一笔勾勒的妆容,每一个传承的动作,都凝聚着世代匠人的智慧与乡愁。非遗保护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要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密码。只有这样,这些承载着民族智慧的艺术瑰宝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非遗的种子才在更多人的心田里落地生根,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