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聚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7月7日,福建农林大学“寻茉莉茗香,传非遗匠心”实践队赴福州市博物馆开展调研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福州市茉莉花非遗文化,加深对福州茉莉花文化历史脉络的理解,激发在非遗保护创新活力的青春力量。
双遗之光,茉莉千年
步入展厅,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泛黄的古籍文献,精美的茶叶样品,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地诉说福州茉莉花与茶交织千年的故事,队员们了解到,福州产茶历史悠久,制茶工艺先进,唐代茶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以及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福州港口贸易的发展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茉莉花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福州这片沃土上落地生根,并与当地的茶文化巧妙融合,逐渐孕育出独具特色的茉莉花茶。如今,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福州独有的“双遗”文化景观。
图为模拟茉莉花制作模型。
薪火相传,古韵新声
随后,队员们深入茉莉花茶历史展区,细致观摩历代制茶工具、图文资料与实物展品,体悟从采摘、茶花拌合至通花散热、烘干的窨制工艺全流程。每一步皆彰显茉莉花茶的非遗精髓,令队员们深刻感悟其中蕴藏的智慧。队员们环绕照片逐一研读,当看到“九窨一提”工序说明时,队长杨懿即刻关联课堂所学:“反复窨制实为促使茶坯充分吸附花香的过程,其原理恰似海绵吸水,每一次叠加皆能封存更多芬芳。”队员们继而对照现代制茶流程图发现,虽工具已然革新,但“摊晾、堆窨、起花”等核心步骤仍一脉相承。“传统技艺蕴含着历经时间淬炼的智慧!”队员们边探讨边记录,笔记本上迅速绘满工序对比图示。
正是这份代代相传的匠心,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展览还特别设置"守艺·传薪"展示单元,通过生动的影像阐述,展现茉莉花茶的古法制作技艺,以及当代非遗传承人如何在坚守传统核心技艺的同时,注入现代科技与管理理念:从品种改良、生态种植,再到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化运营,使福州茉莉花茶飘香四海。茉莉花茶深深融入城市的记忆,更萦绕于市民的生活日常,成为有福之州独一无二的文化IP。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茉莉花茶历史。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记录制茶工艺。
茶香永续,匠心永传
一缕茉莉香,千年闽都韵。通过对福州市博物馆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对福州茉莉花茶这一“双遗”瑰宝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与精神洗礼。它清晰地传递着一个信息,即为珍贵的非遗文化,其生命力的延续,既在于匠人的坚守与创新,更在于代代人心灵的认同、行动的参与和自觉的传播。
图为实践团队合影留念。
当年轻的身影在芬芳中驻足、思考、记录,那份源自历史的清香,便已在未来的土壤中悄然扎根,生生不息。以青春力量守护这份凝聚福州风土人情与匠心智识的“福州之味”,使古老的茉莉茶香在新时代得以持久传承。
撰文 | 苏宇特 黄展鸿 杨懿
图片 | 赵嘉科 杨萌萌
审核 | 罗冰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