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间鱼影,艺下乡愁

发布时间:2025-07-12 15: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曾智   阅读 6.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邱毅、徐瑞涣、吕泽彤) 近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支队“小红帆”志愿服务队来到冷水江市三尖镇稻花鱼养殖基地开展实地调研,探寻当地稻花鱼的生态养殖模式与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并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亲切交流,详细了解稻花鱼养殖背后的故事与前景。

▲图为“小红帆”成员与村民共同抓鱼

稻花鱼的历史悠久,是在稻田中养殖、以稻花等为食的鱼类,常见品种有鲤鱼、鲫鱼等。其生长于稻田,能除草除虫、松土增氧,助力水稻生长;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兼具生态与食用价值。做法多样且详细,最具有特色的则是红烧稻花鱼,想要制作出一道美味的红烧稻花鱼,则需要提前准备好各种小料食材,然后将其宰杀,改花刀,擦干,腌制,煎炸,翻炒,焖煮等多道工序过程,出锅后的稻花鱼则是“香飘十里,美味至极”,鱼肉入口即化,鱼刺也极易挑出,深受当地人们喜爱。稻花鱼作为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项目,其“稻鱼共生”模式兼具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但在现代发展中面临不少阻碍。

▲图为“小红帆”成员同村民一起腌制稻花鱼

例如在养殖技术上,传统方式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旱涝灾害易致损失;农药化肥使用与鱼类生存存在矛盾,水位调控难兼顾稻鱼需求,且水质问题易引发鱼病;在传承层面,农村年轻人进城导致人才断层,技艺口传心授、学习周期长,难以吸引新人。

面对这一系列的阻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支队“小红帆”志愿服务队来到了当地,在技术上,“小红帆”志愿服务队向当地养殖户开展养殖知识科普,帮助农户掌握水位调控、生态种养等技巧,降低自然风险与养殖矛盾。在传承上,“小红帆”志愿服务队通过支教、非遗宣讲等活动,向乡村青少年普及稻花鱼文化;同时收集整理口传技艺,形成文字或视频资料,为技艺传承提供载体,也为吸引年轻人参与搭建桥梁。

在乡村振兴与生态农业深度融合的浪潮中,稻花鱼游出了一条独特的“共富轨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支队“小红帆”志愿服务队以“稻鱼共生赋能+助农实践深耕+乡土文化传承”为脉络,让青春力量扎根泥土,在稻浪翻涌间书写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