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绘梦传遗”突击队创新开展“Al+”教育实践推动儿童数字素养发展。
2025年7月11日,一场充满科技感的“AI魔法绘画课”在广州市增城区瓜岭古村开讲。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绘梦传遗”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将前沿AI绘画技术带入乡村,为当地儿童解锁零门槛的艺术创作新体验。此次活动响应国家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号召,以“数智技术赋能美育,艺术创作平权未来”为核心理念,不仅激发创意,更致力于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助力其成长为清醒的“数字小公民”。
技术赋能:AI画笔打破创作壁垒
课堂上,孩子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我要当宇航员!”“我要做会发光的葡萄披萨!”天马行空的创意此起彼伏。团队以AI绘画为桥梁,设计了四大趣味板块:“我的未来职业照”生成专属形象,“奇幻美食工坊”组合超现实料理,“AI瓜岭绘”描绘古村新景,“我的超能力宠物”创造奇幻生物。当奇思妙想秒变可视化作品后,二年级的小荀同学举着“30年后我成为眼科医生”的专属职业照惊叹:“原来画画可以不用笔,电脑也能懂我的梦!”
AI工具打破了传统美术的技法门槛,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挥洒创意。更重要的是,在这场科技与艺术的碰撞中,孩子们不仅绘制出心中的梦想,更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一颗颗职业理想的种子,正悄然萌芽。 素养筑基:科技理性与人文温度并重 本次课程远不止于趣味体验。团队构建了融合“技术认知、审美培养、伦理思辨”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在引导孩子们掌握AI绘画基础操作和提升数字美学感知力的同时,特别强化了对AI生成内容的批判性思考教育。当孩子们生成“番茄外壳的蜗牛”、“会飞的彩虹猪”等奇幻生物,团队成员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们展开讨论:“这些图片是真实存在的吗?”。通过一个个案例,孩子们在笑声中理解了“AI可能会出错、会幻想,需要我们用科学知识去判断”。 团队指导老师严景文和张莹莹强调:“创作平权的核心是赋权而非盲从。我们不仅要求每幅AI生成作品必须融入孩子的手绘修正或创新元素,强调人机协作,更要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孩子深刻明白:AI是强大的助手,但人类才是拥有判断力和创造力的主人。” 乡土浸润:数字笔触唤醒文化自信 AI赋能创作平权亦体现在对古村本土文化的尊重与激活上。在“AI瓜岭绘”环节,孩子们输入“碉楼”、“荔枝”、“龙舟”等富含地方特色的关键词,AI生成的画面成为文化传承的新载体。小朋友在AI生成的祠堂线稿上添加彩虹和荔枝树:“我要把村里的老房子变成荔枝飘香的彩虹城堡!”科技的力量不仅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更让乡村儿童得以用数字语言自信地讲述古村落故事,技术真正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意表达的有力工具。 普惠之光:让每一份创意都被看见 课程尾声,团队为每位孩子精心打印属于自己的“未来职业照”和专属电子纪念册,扫码即可永久保存这些Al+创意艺术作品。在“我们的AI画廊”作品展上,孩子们兴奋地指着自己的作品向家长介绍。 普惠之光:让每一份创意都被看见 课程尾声,团队为每位孩子精心打印属于自己的“未来职业照”和专属电子纪念册,扫码即可永久保存这些Al+创意艺术作品。在“我们的AI画廊”作品展上,孩子们兴奋地指着自己的作品向家长介绍。 “没想到零基础的孩子也能创作出这么棒的作品!”一位家长看着孩子的AI绘画作品感慨道,“这不仅是科技体验,更让孩子找到了表达的自信。”另一位家长补充:“AI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了小艺术家,这种平等的创作机会太难得了。”这正是“创作平权”理念的最佳实践——通过技术赋能,打破传统艺术教育的门槛,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表达创意。 当科技与艺术相遇,乡村孩子们在AI创作中不仅收获了快乐,更种下了数字素养的种子——他们正在学习如何与技术对话,让AI成为表达创意的伙伴。这群师范生用实际行动证明,科技赋能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成为未来创造者,用AI之笔绘就一个更具包容性、创造力与科技理性的乡村美育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钟小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