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闽南海岸,暑气蒸腾,而泉州峰尾的一间匠人工坊里,更为炽热的是老手艺人与年轻学子间的“技艺对话”。2025年7月3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海丝寻舟”实践队踏上三下乡征程,深入福建沿海多地,探访古船技艺传承人,用镜头与笔墨记录濒临失传的航海智慧,为闽南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黄文同正在制作船模)
一进坊:家族世代传承人的“船魂”密码
“这泥鳅纹样,是妈祖的化身,海浪里能化成龙,托着船稳稳前行。”在泉州峰尾的匠人工坊中,73岁的黄文同师傅手持刻刀,指着船模上的绿色龙形装饰,向实践队员娓娓道来。作为家族古船技艺的第十二代传人,他的指尖布满老茧,每一道纹路都藏着与木头、海浪共生的故事。 黄师傅的工坊里,香樟木的清香与桐油的气息交织。他俯身指向船模上的红色枪口装饰:“这五个黑堰,以前是打海盗用的,现在刻在船模上,是祖宗传下来的守护念想。”从“薯莨染帆”的天然防腐工艺,到“水密隔舱”的榫卯结构,再到逆风航行时“把帆反过来”的帆术技巧,黄师傅的讲解如同打开了一部活态的“闽南航海史”。 实践队员们手持摄像机,镜头追随着老人布满皱纹的双手——那双手能在樟木上刻出与妈祖文化相融的纹样,更能讲述出“12代人守一门艺”的家族故事。“我们兄弟两个从小跟着父亲学,木头的纹路、海浪的脾气,都是刻在骨子里的。”黄文同师傅的话语里,是对家族技艺的敬畏,更是对传承的执着。
(黄文同向实践队员讲解桅杆构造)
二问传承:老手艺的“破浪之困”
“现在的年轻人?耐不住性子喽。”谈及技艺传承,黄文同师傅的声音低沉了些。他坦言,古船技艺讲究“三年学徒,五年出师”,仅船模上的一个龙形装饰,就得练上数百次才能掌握比例与神韵。而如今,机械加工替代了手工雕刻,年轻人更愿选择“见效快”的职业,愿意沉下心学手艺的寥寥无几。 在工坊的角落里,堆放着几捆尚未开工的香樟木,他想起年轻时跟着父亲走南闯北找木料的日子,“以前造船,木料要选百年香樟,现在难寻喽,技艺也快寻不到传人了”。这门技艺至今保留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不是不想传,是怕外人学不精,坏了祖宗的名声。”黄武同师傅的无奈,道出了许多闽南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困境:一方面是家族式传承的局限,另一方面是现代化冲击下的后继乏人,古老的技艺正面临“断航”的风险。
(黄武同为实践队员讲解中式帆船操作原理)
三看新生:高校与匠人共筑“传承方舟”
"我们不仅要记录技艺,更要让它活起来。”实践队指导老师洪裕荣介绍,团队已为闽南20余名船匠建立口述史档案;队员们还跟着老师傅学做“薯莨染帆”,将古船纹样设计成文创书签、帆布袋,让老手艺走进现代生活。让古船技艺从工坊走向校园,从历史走向生活,这就是我们的使命。”据悉,“海丝寻舟”实践队正拍摄《一船一世界》微纪录片,争取让这些匠人故事登上更大的舞台。
(实践队员登上真木质帆船学习)夕阳西下,黄文同师傅和黄武同的船模在余晖中泛着光泽。海丝古道上的帆影或许已远,但在年轻学子与老手艺人的接力中,闽南海丝古船技艺正重新扬起传承的风帆——这不仅是对一门技艺的守护,更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坚守,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
(实践队员采访黄文同先生)
来源:黄依梦 刘鸿鑫 陈咏鑫 图片 “海丝寻舟”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依梦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