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科技学院古村新生实践团探访青桐古村助力传统村落焕新

发布时间:2025-07-12 21: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宋菲菲   阅读 5.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宋菲菲)近日,湛江科技学院古村新生实践团奔赴雷州半岛腹地的青桐村,开展为期九天的调研活动。这支由高校青年学生组成的实践团,将目光聚焦于有着400余年历史、曾被誉为“徐闻第一村”的中国传统村落青桐村,希望通过对接村委、走访古建筑、测绘调研等多元方式,深度探寻古村发展密码,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对接村委,明晰发展痛点

调研初期,实践团成员与青桐村村委展开深度访谈。会议室里,村委工作人员翻开村落规划图,向成员们详细介绍:“青桐村的建筑分布遵循传统格局,可年代久了,维护起来不容易。经济收支上,村集体收入有限,想搞古村振兴,资金一直是道坎。”从村落建设规划的长远蓝图,到日常经济收支的细枝末节,从建筑分布的历史沿袭,到生态状况的保护难题,成员们全方位“解码”古村。当谈及古村振兴愿景时,村委工作人员眼中的热忱与资金难题带来的无奈形成强烈反差,这一发展“痛点”,让实践团成员深知责任在肩,更坚定了助力决心。“村委对古村振兴充满热忱,我们希望通过调研,为解决实际问题出份力。”实践团成员说道,眼神里满是想要探寻解法的执着。

▲图为湛江科技学院古村新生实践团成员与村委访谈现场。供图 肖雨薇

走访古建,触摸历史肌理

青桐村宛如一座露天的历史博物馆,保存着众多工艺精湛的祠堂、民居等古建筑,刚栗公祠、吴简公祠、端方公祠等如散落的明珠,串联起古村的往昔。实践团成员跟随村委脚步,踏上青石板路,对古村落进行整体探访。

行至吴氏宗祠,雨后的乡道弥漫着泥土与青草交融的清新。测绘组成员背着仪器包,步伐沉稳又专注。他们手持仪器,半蹲在地面测点旁,眼睛紧盯屏幕,指尖轻触设备校准数据。遇到墙体细节记录,索性直接蹲下身,全然不顾裤脚很快沾上泥点。“这些建筑构件的尺寸、角度,哪怕差一点,后续对古建的研究和保护就可能有偏差。”一位测绘成员边记录边说,用行动为宗祠测绘勾勒精准线条。

▲图为湛江科技学院古村新生实践团城乡测绘吴氏宗祠场景。供图 陈帆

抬头望去,造型独特的建筑构件层层叠叠,静默伫立的雷州传统特色飞檐微微上翘,仿佛在慢悠悠诉说宗祠里吴氏家族的过往故事。祠内“同气连枝”的牌匾色泽庄重,历经岁月却依旧醒目,捐款碑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是一族人齐心协力的见证,承载着深厚家族情感与绵长历史记忆。走进刚栗公祠与吴简公祠,岁月的侵蚀让建筑外墙略显破败,砖块脱落、墙体斑驳,但精美的木雕仍在梁枋间栩栩如生,祭祀案台上的烛台静静摆放,仿佛还留存着往昔祭祀时的庄严肃穆,默默见证着青桐村的历史文化沉淀。

测绘民生,探寻发展方向

在青桐村的乡村小路上,测绘队成员的脚步声清晰可闻。他们手持钢尺,在吴氏宗祠梁柱间来回穿梭,时而拉伸钢尺测量间距,时而俯身记录数据。没有无人机辅助,他们就用最传统的人工测绘方式,不放过建筑从屋顶脊饰弧度到门窗雕花尺寸的每一处细节。“屋顶脊饰的弧度,藏着古代建筑工匠的营造智慧,门窗雕花的尺寸,也能反映当时的工艺标准,必须反复丈量校准。”测绘成员认真说道,试图为宗祠留存最完整、最精准的“数字档案”。

与此同时,调研组沿着蜿蜒巷道,开启村落基础设施“全面体检”之旅。成员们分工明确,一人拿着台账记录文化广场的现状,一人用手机拍摄路灯、电线杆分布情况。走到文化广场,看着杂草丛生的地面,一位调研成员感慨:“这里曾是村民公共生活期待所在,如今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太可惜了。”主路两侧,网线杆歪扭矗立,有的甚至倾斜到人行道上方,存在不小安全隐患;垃圾桶分布零散,部分还出现破损,高温天气下,污水渗漏、蚊虫滋生,让巷道整洁大打折扣,这些都成了村民日常的烦恼。

守护文脉,赋能古村新生

端方公祠静静伫立,作为雷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它承载着当地家族数代人的历史记忆。实践团测绘团队秉持严谨态度,拿着专业工具,对祠内每一处角落精准测量。“这些数据,会为后续保护规划、修缮维护提供科学依据,得保证准确。”测绘成员擦了擦额头的汗,继续专注工作。

▲图为湛江科技学院古村新生实践团成员在端方公祠调研画面。供图 刘璐

在端方公祠砖石小径旁,两口老陶器默默静立,青苔攀附的斑驳砖墙、堆积的旧瓦残垣,每一道纹路都像是时光写下的注脚;古旧砖墙角落,堆叠的瓦片层层交错,无声诉说着往昔修缮故事;透过镂空木雕望去,蓝天、白云与古建屋顶相融,传统工艺与自然景致奇妙交融,框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生动画面。

然而,岁月的侵蚀让古祠“伤病”缠身,部分砖瓦松动、木雕出现损坏或老化。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修缮时想找到材质、色泽、规格完全匹配的新瓦,难度极大,而那些精美装饰所依赖的传统手工技艺,也因匠人群体减少,面临传承困境。“古村的美,在于历史与文化的沉淀,要让它重拾光芒,得把古建文化的厚重底蕴,融入到民生改善里,这样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新活力。”实践团成员在交流中达成共识。未来九天,他们将持续深耕,把调研中获取的点滴结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振兴方案,盼望着为青桐村轻轻拂去历史尘埃,让这座古老村落,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再绽新颜,续写属于它的故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菲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