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粉笔灰飞扬的教室到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从晨曦中的早读课到星空下的促膝长谈,安徽师范大学物电学院千方爱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年轻人们,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安庆市潜山黄柏镇的青山绿水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近日,这支队伍再次启程,以“05后”的担当续写着跨越代际的支教传奇。
图为千方爱心赴黄柏支教团队合照。
图为支教队员进行音乐课教学。
图为支教队员进行教学课教学。
图为学生折纸成果展示。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团队精心设计分层课程,既有课本知识的夯实,也有趣味科学实验的探索,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融入课堂点滴。
音乐课上,当清澈的童声唱出“遥遥的天之涯,萱草花开放”,年轻的老师们突然读懂了教育的真谛——那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自己的声音。数学课上,支教老师将抽象公式与生活场景结合,用田间地头的例子让知识“落地生根”;手工课上,老师们手把手教剪窗花,指尖翻飞间,传统文化的韵味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绽放……多彩课程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热爱知识、崇尚美育的种子,这种扎根大地的教学智慧,正是团队二十年积淀的“传家宝”。
图为支教队员采访学生家长。
二十年支教路,离不开家长们始终如一的支持,走访学生冯盛浩家时,冯盛浩爷爷捧出亲手栽种的毛桃,笑着往队员手里塞:“孩子们来教娃读书,比啥都金贵!”朴实的话语里满是认可。这样的场景在走访中时常遇见——一碗热茶、几句家常,村民的鼓励成了支教路上最珍贵的“教学评估”。
图为学生赠送支教老师自制的奖状和手工。
“叶子老师!”陈曦清脆的呼唤总在课间准时响起。这个连续四年参加支教班的小姑娘,今年给每位老师都设计了“植物系”昵称。这些带着稚气的称呼,成了师生间心照不宣的“小秘密”,既藏着孩子天真无邪的童真,更映照着彼此间毫无隔阂的亲近。放学时,常有孩子攥着自制的小奖状,偷偷塞给老师,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对支教教师的喜爱。这些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支教道路上最动人的风景。
图为支教队员进行支教例会。
图为当地村民为支教队送来自种蔬菜。
夜幕下的支教例会上,老队员视频连线传授“黄柏攻略”:哪个年级孩子最爱科学实验,哪家奶奶会摘最好的蔬菜送给老师……这些口耳相传的“支教密码”,见证着千方爱心学校二十年的传承。站在新二十年的起点,这些“05后”教师们正用青春续写着大别山的“教育诗篇”。当朝阳再次染红黄柏镇昆仑小学的山峦,教室里又将响起清亮的读书声——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振兴“乡村教育”承诺的生动注脚。
文字 | 杨泓
图片 | 夏梦云 杨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詹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