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拳启京梅”社会实践团队赴江门市新会区“喜晨农人”农场开展深度调研,聚焦农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该农场总占地约52亩,毗邻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发源地,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探索“农业+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目前,农场核心业态包括30亩标准化种植区,以及约10亩的综合性文旅体验区,涵盖烧烤、窑鸡制作、婚庆主题场地等,致力于打造集生产、观光、体验、休闲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平台。
图为“拳启京梅团队访谈”喜晨农人“农场负责人卓宏彬先生
团队与农场负责人卓宏彬先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在访谈中,卓宏彬先生介绍了农场的发展历程与运营模式:初期探索多品类种植,后依托与中国供销社建立的稳定合作关系,转型为以80%土地种植甜玉米的订单农业模式,辅以应季蔬菜种植保障基础收益。同时,农场巧妙结合露营、烧烤、婚庆等文旅项目,旺季吸引游客消费,淡季则依靠订单农业稳定运营,有效破解了传统文旅项目“旺季火爆、淡季冷清”的运营难题。卓宏彬坦言:“做生意首先要考虑生存问题。有了供销社的玉米订单,人工、场租等基本开销就有了保障。文旅项目虽能盈利但不稳定,农旅结合才能让我们在淡季不至于‘过得很惨淡,甚至无法生存’。”宣传推广方面,农场主要依靠社交媒体平台及政府推介吸引客流。目前,农场正积极拓展婚庆项目合作,旨在延长旅游链条,带动村镇经济发展。正如卓宏彬所言,“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吸引游客驻足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为“拳启京梅”团队成员在负责人带领下实地考察农场种植区
访谈结束后,团队在负责人带领下实地考察了农场功能分区。在30亩标准化种植区内,整齐的玉米田与智慧灌溉系统展现现代农业风貌;露营烧烤区烟火气息浓厚;婚庆主题场地正以灯光设计提升文旅体验。成员们通过了解窑鸡制作、玉米采摘等特色活动,沉浸式感知了“农旅互补”模式的运营逻辑。团队敏锐认识到,订单农业解决了生存难题,而结合当地蔡李佛拳非遗文化、开发研学、婚庆、特色餐饮等多元化体验项目则是吸引客流、提升附加值,实现“游客驻足消费”的关键。现场观察与互动交流使“农旅淡旺季互补”“乡土文化赋能”等乡村振兴的实践要素变得逐渐具体而清晰。
结束调研前,卓宏彬向团队透露了未来发展计划:在通过研学基地资质后,将进一步完善研学课程体系,开发更多农旅体验项目,并尝试与蔡李佛拳相关景区联动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使农场成为展示京梅村乡村魅力的重要窗口。
此次调研让“拳启京梅”团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亟需更多“喜晨农人”这样务实创新的实践者,其“以农稳基、以旅增收、以文铸魂”的融合模式为农旅结合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经验。团队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建议方案,为农旅融合发展贡献青年智慧。正如卓宏彬对青年力量的期许:“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的参与,你们的关注和建议意义重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欣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