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曾嘉笑 傅祯雁 廖佳祺)为贯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关于维护和弘扬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的理念,2025年07月09日,广东培正学院LU点灯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走进天意莨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莨绸(香云纱)保护基地。天意莨园既坚守着“三蒸九煮十八晒”的古老智慧,又通过研学体验、跨界设计等创新方式,让这项千年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此次实践中,点灯少年们走进莨园,于参观中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于匠人交流中探寻香云纱的传承故事。
天意莨园简介
天意莨园的创始人梁子,同时也是天意TANGY、TANGY Collection品牌的创始人及设计总监。多年来,天意莨园始终坚守“护莨绸、传技艺、融创新、展魅力”的初心,现已建成集保护、研发、生产、展示于一体的综合基地,成为深耕非遗传承、引领文化延续的香云纱文化地标,并于2019年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训基地”。
一匹布晒出一片生机
在天意莨园,香云纱的故事从一堆其貌不扬的薯莨开始。这些沉甸甸的“土疙瘩”,被安置在古朴木桶中,带着泥土与岁月的沉淀,静静等待蜕变。移步晒莨场,视野瞬间开阔。工人立于青绿草地,手中长杆扬起,香云纱如赭褐色的河流,在日光下流淌、铺展。而薯莨的汁液,早已悄然渗入绸缎纤维,阳光则化作无形的工匠,与工人配合,将天然之色、之质,烙进每一寸织物。从薯莨的“蛰伏”,到香云纱在阳光下的舒展,这是一场跨越形态的生命流转。没有刻意雕琢的复杂工序,只有自然原料与传统技艺的对话,把天地的养分和人工的温情,织成可触摸的生活美学,让古老物产的生命,在现代场景里持续生长。
制作一匹香云纱,“浸莨水”与“晒莨”两道工艺缺一不可,而这两道工序的完成,始终离不开天气的配合。为了让游客亲身体验这份“靠天吃饭”的匠心,园区设计了22公分真丝手帕的浸染体验项目。“这个项目必须在晴天才能开展,” 园区负责人张波强调,“我们不会刻意简化工艺,而是希望让游客真切感受自然对非遗的馈赠——这恰恰是香云纱的魅力所在。”
一匹布织就一脉新篇
穿过晒莨区,DIY剪贴画、发箍、箱包、挂件、团扇等文创在产品架上错落摆放。“这些都是研学项目的成果。”张先生介绍,自2020年启动研学项目以来,园区已累计接待上万名中小学生。园区通过精心设计的手工体验活动,让年轻人在亲手实践中真切感受非遗文化蕴含的温度与魅力。
在设计领域,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更显惊艳。展厅内,一件新中式马甲静静陈列,绫罗绸缎的细腻与香云纱的温润相互交织,织就出独特的质感。多年来,园区深耕新中式设计,从1994年便开始探索传统与当代的融合之道,这些与艺术家联名打造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贴合当代审美。如今,这些创新设计不仅曾登上巴黎时装周的舞台,更成为吸引游客前来探秘的“文化名片”。
一匹布带动一串机遇
香云纱的传承,正悄然改变着周边乡村的面貌。“非遗不只是一项技艺,更是乡村的生计来源。”张先生表示,“当游客为香云纱而来,周边的餐饮、住宿等产业也会随之受益。”政府支持的文创设计大赛、非遗展会,也为园区输送了不少年轻血液。
离开天意莨园时,正午的阳光正为晒莨场镀上一层金边。场中晾晒的绸缎,已从最初的素净底色,渐渐沉淀出温润的赭褐色泽,这恰似非遗传承的历程——历经时光反复打磨,终将焕发独有的光彩。在这里,每一寸香云纱都在无声诉说:传统从不是定格的过去式,而是需要以心守护、以创新激活的“现在进行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傅祯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