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松林到展厅:霍山石斛的红色脉络——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红脉寻方,青衿传薪”团队赴六安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12 22: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郭佳仪   阅读 4.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8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红脉寻方,青衿传薪”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霍山县黑石渡镇,参观当地石斛企业,探寻石斛的“生长密码”。在展示厅负责人带领下,队员们经历了石斛从精加工车间到悬崖松林的完整生命轨迹,同时也对当地企业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展示厅里的非遗密码

实践小分队抵达第一站——“斛珠夫人”企业石斛展示厅。负责人热情接待队员们,在品尝了口感特别的石斛花茶后,负责人带领队员们来到工作处,耐心讲解不同工序。工作处弥漫着石斛特有的香气,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手上的工作。绕条、加箍、紧胚,经过烘烤后的石斛藤条在她们手中翻转,娴熟地将其缠绕成“龙头凤尾”或者弹簧状。负责人告诉队员们,石斛成品需要经过18道非遗工艺,熟练的工匠需要十年以上的培养周期。说话间,她又带领队员们参观了烘烤石斛用的机器并向队员们展示用法。

▲图为师傅们正在进行石斛成品处理工作/图注[团队成员陈颖供图]

工作室内劳作的员工全都是女性,这也是负责人将红军精神和企业文化融合的体现。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注意到墙壁上的众多奖状,诸如由霍山县妇女联合会颁发的“巾帼共富工坊”等称号。“从昔日红军抗战时的救命仙草到如今为当地女性提供就业岗位的家门口致富路,我们也付出了很多努力。”负责人如是说。


山间松叶学中的野生哲学

跟随负责人和另外两位工作人员的脚步,队员们来到了企业的仿野生石斛基地。漫步在山野间,听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娓娓道来,石斛的生长周期完整呈现在队员们面前。铁皮石斛生长周期相对较短在三年左右,高度一般在10-30CM内,其成熟后表皮的铁锈斑纹正是其名字由来,采摘时采用剪采的方式;而霍山独有的石斛品种“米斛”,因其外形酷似米粒而得名,成熟需要4到6年时间,用整根拔起的方式采摘,药用价值高,民间俗称为“皇帝草”。山上空气湿润,生态环境适宜,松树主干表面、石头上都有石斛的身影存在。随后,工作人员还带领队员们见识了石斛特有的“梯田式”种植法。

“石斛是兰科气生根植物,对土壤透气性和水分要求很高。”其中一位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介绍,他指着悬挂在数目之间的黑色纱网说:“这些纱网用于遮阳,尤其早晨为石斛种植时的补水保湿起了大用处。”

▲图为负责人向队员们介绍情况/图注[团队成员陈颖供图]


大棚内的种植温情

随后,负责人驱车带领队员们来到人工种植石斛的大棚所在地,负责种植事项的是一对中年夫妻,两位对石斛种植的细心程度令队员们惊叹。从培育在小水瓶里的幼苗到后期的成苗,夫妻俩对这个过程再熟悉不过。种植大棚分为两部分,霍山石斛和米斛各占一半。大娘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如数家珍般为队员们讲解石斛种植的注意事项。石斛不同于寻常植物种植,用的是松树皮和沙土,养护和照料也很讲究方法。

队员们跟随着两位的脚步穿梭在各个大棚之间。大娘捧起一个小花盆里的米斛,那青翠欲滴的模样惹人喜爱。“旁边这些别致的花瓶都是我家老头子自己拿捡石头回来用磨石机雕刻的。”大娘脸上的汗水掩盖不了眼角眉梢的骄傲,讲起这些年来种植石斛的经历令人动容。种植过程中花费的精力,采摘时的小心,但是提到收获时的心情,沉默寡言的大叔也露出了发自心底的笑容:“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图为石斛大棚种植基地负责人向团队成员讲解/图注[团队成员陈颖供图]


石斛脉,传承心

临行前,众人在大棚种植地门口合照。镜头定格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对实践小分队的成员来说,这次经历使得石斛不再只是课本上的一味中药名称,还是当地红色文化延续至今的一个象征。石斛对生长环境的高要求和极高的药用价值令人印象深刻,一如中国药典委委员、著名石斛属研究专家包雷声先生所言:“如果说世界上确有什么仙草的话,这种仙草应当是霍山石斛。”

▲图为队员们与大棚种植地负责人一家合影留念/图注[团队成员陈颖供图]

通过本次石斛种植的调研活动,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霍山石斛的种植历史、加工工艺和药用价值,更感受到了当地人民将红色基因融入企业文化,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奋斗精神。从展厅到松林,石斛的红色脉络清晰可见,它不仅是传承千年的“救命仙草”,更是乡村振兴的“致富草”。(通讯员  郭佳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佳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