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弦歌探源路 工商精神续新篇——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师生暑期重走抗战与宁海办学旧址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12 22: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星彤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七一”前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烽火弦歌”校史团分两路奔赴鄞州、宁海,踏访抗战时期鄞县县立联合中学两处临时办学点及宁海先贤读书处、吴公祠等早期教育遗址,在时空交叠中回溯学校与国家民族同频共振的办学历程,体悟“爱国爱校、矢志不渝”的工商精神如何在新时代赓续升华。

▲图为烽火弦歌校史团小分队部分成员合照

鄞州重走——在炮火与黑板间聆听抗战弦歌

7月1日,数字商务学院师生走进鄞州区古林镇俞家村俞氏家祠。斑驳的木柱、褪色的匾额,无声诉说着1941年宁波沦陷后的艰难岁月——鄞县女子中学、商业职业学校、乡村师范三校停办,时任县长俞济民临危受命,以三校为基础在俞氏家祠成立鄞县县立联合中学第三分部,汪焕章校长率师生背黑板、带课本,辗转至此弦歌不辍。村民俞老先生抚摸家祠木柱哽咽回忆:“父亲当年十几岁,亲见老师们在祠堂里用门板搭课桌,日军飞机掠过屋顶,读书声却一刻未停。” 

▲图为烽火弦歌校史团小分队队员正在进行采访

同日,团队转赴五乡镇惠儿院旧址(第四分部)。战时此处对外称“鄞东补习学校”,清河小学校长傅渭川兼任分部主任,以残垣为壁、以信仰为灯,守护300余名学子的求知火种。知情者王师傅指着翻新后的校舍说:“那时米比纸贵,老师把口粮省给学生,自己却饿得浮肿。”师生现场比对1942年学籍卡影印件与旧址格局,精准还原了“教室—宿舍—防空洞”一体流转的战时校园图景,为学校抗战史再添铁证。

▲图为五乡镇惠儿院旧址

宁海溯源:在祠堂与村落间追寻工商根脉

7月6日,校史团小分队赴宁海,循着学校另一支历史根系继续溯源。在方孝孺读书处旧馆,师生沉浸式感受这位宁海先贤“刚正不屈、读书报国”的气节;田洋卢村长者围坐恳谈,以“一砖一瓦皆有故事”的乡土叙事,让队员们触摸到“工商”二字背后更宏阔的中华农耕文明与商业伦理——“诚信、坚韧、兼济”的基因,早在学校诞生前就深植这片土地。

▲图为烽火弦歌校史团小分队队员正在方孝孺读书处旧馆感受先贤气节

登临天台华顶讲寺,古建、碑刻与梵音交织,传递“文化不绝如缕”的信念。最后一站方口村吴公祠,正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早期办学点之一。祠后身曾为方口小学,陈书记介绍:“吴公祠走出过3位省劳模、12位乡镇企业家,‘工商’之名,实由乡野起步。”置身青砖黛瓦间,带队老师徐杰感慨:“从祠堂到高职,变的楼宇与专业,不变的是教育改变命运的初心。”

▲图为方口村吴公祠

从历史纵深到时代回响:工商精神的当代表达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肇始于1914年宁波公立中等商业学校,历经鄞县县立联合中学、宁波商业学校等多次易名,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此次溯源之行,师生们愈发体悟:学校每一次转身,都不是简单的专业迭代,而是回应“国之大者”的主动选择。

“历史不是陈列的标本,而是流动的能量。”领队老师在总结会上强调,“当00后大学生在俞氏家祠触摸弹孔,在前童直播助农,他们正在完成一场跨越82年的青春接力——把战火中的读书声,变成数字中国的键盘声;把祠堂里的救国志,化作乡村振兴的共富路。”

▲图为烽火弦歌校史团小分队团体合照

据悉,烽火弦歌校史团将整理10万字口述史、300余张影像资料,建设“烽火弦歌”展馆,并开发“重走工商路”研学路线,让更多青年在行走中读懂“何以工商、何以中国”。正如校歌所唱:“四明山高,甬江水长,工商精神永放光芒”——这光芒,曾在祠堂的煤油灯里闪烁,如今正照亮数字经济的星辰大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星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