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走进罗源竹里村:探寻畲族非遗文化的坚守与突围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12 22: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杜泽宇 林子尧   阅读 5.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出征出发

7月9日,福建农林大学“闽山畲韵・百年同心”三下乡民族团结实践队深入福州市罗源县竹里村,聚焦畲族彩带、服饰等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通过与基层干部、非遗传承人、村民的深度对话,探寻民族文化在当代的生存密码与发展路径。

一、灾后重建中的文化共生:畲汉融合的现实图景

台风过境后的竹里村显得格外清新、安宁,村委会主任兰国燕指着村头的三脚架遗址介绍:“2005年龙王台风冲毁了旧村,现在的30多排房屋都是灾后重建的,背后藏着畲族人抱团取暖的故事。”这场灾难不仅重塑了村庄格局,更让畲汉群众在共建家园中加深了联结——“如今走在村里,不穿民族服饰已难以分辨畲族与汉族。”缪存建说。通婚、共居早已成为常态,畲汉群众在共建家园中加深了情感联结。

村庄的文化记忆更藏在信仰与节庆中。村民提及,村内既有孙大圣宫、白马尊王庙等福建特有的民间信仰场所,也保留着畲族“三月三”歌会的传统。“今年的‘三月三’,竹里村邀请了周边汉族村一起对歌,长桌宴摆了50多米。”兰国燕展示的活动照片里,畲族银冠与汉族服饰交相辉映,印证着罗源县“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区”的实践。

▲图为竹里村驻村第一书记缪存建向实践队介绍村情

然而,传统民俗的传承正面临考验。驻村干部雷国新(畲族)透露:“散居的畲族青年很多不会说畲语了,像竹里村这样的聚居村,也只有老人还能完整唱完《高皇歌》。”这种流失在服饰穿戴中更为明显——日常穿着畲族服装的多为60岁以上老人,年轻人仅在祭祖、婚礼等场合才换上传统盛装。

二、指尖上的非遗:彩带与服饰的现实挑战

在村民雷妹金婆婆(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家中,二楼蚕室的沙沙声揭开了非遗传承的艰辛。“养两个月蚕,才能织出十条蚕丝带,一条卖200块,不够房租钱。”她指着织布机上的半成品,纹路里藏着畲族的迁徙故事——宽约20公分的彩带,在婚嫁时系于腰间,丧葬时作为殓具,是承载民族记忆的“活化石”。尽管女儿、儿媳已成为四级传承人,但兰婆婆坦言:“年轻人宁愿去县城打工,一天挣的比织三天彩带还多。”

▲图为雷妹金婆婆向实践队分享非遗传承故事

下午走访的畲族服饰传承示范基地,则展现了另一种传承图景。第五代传承人兰银才的工作室里,一件凤凰装的银冠重达两斤,其上“万字纹”“蝴蝶纹”均由手工刺绣而成。“罗源畲服1975年就被定为全国畲族女性服饰代表,梯形剪裁保留着汉服古韵,这是福安、福鼎等地服饰没有的特色。”他拿起一件婚服解释,光刺绣就需300多个工时,老布料能保存百年,但一套定制价仅3000元左右,“成本高、周期长,年轻人学三年才能独当一面,坚持下来的太少了。”

▲图为兰银才先生向实践队介绍畲服制作过程

雷妹金婆婆织一条彩带需数个月,售价仅200元,难以维持生计;兰银才的凤凰装虽工艺精湛,却因成本高、周期长,难以吸引年轻人投入。两位传承人的困境指向同一核心: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的脱节。兰银才曾尝试抖音宣传,却因“白衣服沾粉底易染色”“银饰太重遭差评”等问题放弃线上销售;兰婆婆的彩带虽在学校兴趣课上受欢迎,却难成产业——“能保本就不错,谈不上盈利。”

三、多元探索:从校园播种到跨界融合

面对传承断层,当地正探索多元路径。雷国新介绍,竹里村已在滨海实验小学、龙源民族中学开设畲绣课程,兰银才每年进校园授课超50课时。“上周教二年级学生绣蝴蝶,他们用粉色线配蓝色底,比传统纹样更活泼。”兰银才展示的学生作品中,现代审美与传统针法碰撞出新意,这让他看到“种子式传承”的希望。

▲图为兰银才所指导小学的学生作品

更具突破性的尝试来自跨界融合。兰银才透露,去年与浙江省设计师合作,将畲族纹样融入现代时装,在米兰时装周引发关注;村里的“返乡青年”电商创业虽未形成规模,但已有年轻人尝试直播畲服制作过程。“政府每年有民族产业扶持资金,大家想建一个文创馆,既展示老物件,也卖年轻人设计的衍生品。”缪存建的规划中,文化传承需要“两条腿走路”:既要保住老手艺的根,也要让它长出适应市场的新枝。

实践队队员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返乡创业是潜在突破口。“村里出去的大学生有70多人回了罗源,但回村的几乎没有。”缪存建坦言,缺乏产业支撑、就业机会少是主因。对此,队员们建议:“可借鉴‘非遗+电商’模式,让大学生用专业知识帮助传承人打通设计、销售环节,形成良性循环。”

四、坚守与突围畲族文化传承的三重维度与未来展望

此次调研揭示了畲族文化传承的三重核心维度:其一,村寨共生的文化生态,竹里村的重建历史与民俗交融,展现了畲汉民族“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践,信仰与节庆的共生是民族团结的鲜活注脚;其二,非遗技艺的生存挑战,彩带与服饰传承面临“耗时费力却盈利微薄”的共性困境,年轻人流失与市场适配性不足构成双重考验;其三,破局路径的多元探索,从校园授课的“种子式传承”到跨界设计的创新尝试,再到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期待,各方正合力为古老文化注入现代活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们在畲族服饰传承示范基地的合照

展望未来,畲族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坚守者的执着,更需要构建“传统技艺+现代设计+市场运营”的完整链条。畲族文化的未来,不仅在于坚守传统,更在于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正如实践队所感,唯有让非遗“活”在当下、“融”入生活,畲族的银冠与彩带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泽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