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农林大学“闽山畲韵,百年同心”民族团结实践团走进福州市罗源县松山镇竹里村,开展了一场富有深度的文化实践活动。此行核心任务,是深入调研被誉为民族文化瑰宝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服饰,探寻其深厚底蕴,对话传承匠心,并亲身体验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探源:民族记忆的华章
民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审美追求与精湛技艺。在罗源,畲族服饰以其对传统样貌的完好保存而闻名遐迩。实践团了解到,罗源畲族服饰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代表性,早在1975年就被指定为全国畲族女性服饰的代表装束。其保护与传承工作更是备受重视,2007年,“畲族服饰”与“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双双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次年,“畲族服饰”成功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兰银才先生向实践团娓娓道来这段厚重的历史,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罗源畲服作为民族文化“活化石”的非凡意义。
图为实践队员们参观畲族服饰
兰氏匠心,在守正与创新中闪光
在专访环节,兰银才先生向实践队员们深情讲述了他与畲族服饰的不解之缘。他生长于一个畲服世家,父亲兰曲钗先生亦是当地著名的畲服传承人。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兰银才自幼便对这门融合了艺术与技艺的瑰宝产生了炽热的爱恋,并最终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令队员们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兰银才先生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同时,格外注重创新性发展。在传授技艺的课程中,他非常强调激发学生的创意潜能。“在创作中,除了专业的教学基础,我不给学生设限。” 兰银才如是说。他鼓励年轻一代在理解传统纹样、色彩和工艺的基础上,大胆探索,赋予畲族服饰符合时代审美的生命力,让古老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持久活力。
图为兰银才向实践队员们讲述他和畲族服饰的故事
记忆体验,体悟匠心
专访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有幸近距离参观了畲族服饰的制作过程。兰银才先生亲自演示并详细讲解了畲族服饰中极具特色的围兜制作工艺,其精巧的构思和繁复的针法令队员们叹为观止。最令人难忘的是亲身体验环节。当队员们小心翼翼地穿上色彩绚丽、纹饰精美的畲族传统服饰时,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连接感油然而生。“穿上畲服的那一刻,仿佛触摸到了这个民族千百年来沉淀的温度与智慧,那份庄重感和独特的民族美感令人震撼。”一位实践队员在试穿后激动地分享道。
图为兰银才先生为实践队讲解畲服制作工艺
感悟伟力,砥砺担当
此次深入竹里村的调研实践,给“闽山畲韵,百年同心”实践团的队员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记。他们表示,通过聆听兰银才先生的讲述、亲眼查看畲族服饰的精湛制作过程、以及亲身试穿体验畲族服饰,他们不仅增进了对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更在切身感悟到民族团结与民族交往交流的强大力量。队员们深受教育与鼓舞,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决心将此次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行动的力量,积极担当作为,砥砺新时代青年服务民族复兴伟业的光荣使命与责任担当,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畲族服饰传承示范基地的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泽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