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盐”途共富实践团在泉州多地组织焦点小组活动,邀请青年消费者、中年群体及文创爱好者代表围坐交流,面对面倾听大众对非遗传统盐产业的看法与建议。
活动中,实践团以“传承与创新”为核心议题,引导参与者从产业认知、传承路径、创新方向等维度展开讨论。青年组部分消费者提出,可将地方特色食材融入盐品开发,如推出菌菇盐、花香盐等创意产品,并在包装上印刻盐田图案,通过二维码链接制盐工艺故事,让产品兼具实用性与文化感;还有消费者建议利用短视频平台,通过创意形式普及盐文化,提升年轻群体关注度。
▲图为焦点小组讨论(一)
▲图为焦点小组讨论(二)
中年组的讨论则聚焦传承与市场结合。有消费者认为,传统盐产业应借鉴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模式,开发盐田观光、制盐体验等文旅项目,让消费者直观感受“活历史书”的文化魅力;同时建议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通过“线上云展+线下体验”扩大知名度,逐步打开大众市场。
▲图为焦点小组讨论(三)
▲图为焦点小组讨论(四)
文创爱好者们的建议更具跨界思维。有消费者提议开发盐雕DIY套装、盐田主题香薰等产品,将盐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美学;另有消费者建议设计盐文化亲子互动游戏,让青少年在娱乐中了解盐的历史价值。
▲图为焦点小组讨论(五)
▲图为焦点小组讨论(六)
实践团成员全程记录梳理,共收集产品创新、营销推广、文化传播等方面建议30余条。这场面对面的交流让实践团深刻认识到,非遗盐产业的创新需扎根大众需求,既要保留传统工艺精髓,又要贴近现代生活方式。下一步,实践团将把这些建议转化为具体方案,为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务实参考,让千年盐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撰文 | 吕丽玉、陈佳森
图片 | 陈佳森、吕丽玉、王岳涛、翁雪艳、陈韧
审核 | 廖珮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佳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