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彭子珊 赖思宇)7月7日至13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寻苗疆银彩,探非遗匠心”实践队前往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深入探访苗族银饰制作工艺。调研过程中,传统银饰制作里蕴含的工匠精神、纹样承载的深厚民族文化底蕴,以及这项非遗技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潜力,给团队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方寸银饰显匠心
在融水 “一家饰品” 工作室,调研团队现场观摩了苗族银匠的技艺演示,完整见证了传统苗族银饰从原料到雏形的制作流程。从银片裁剪、手工反复打磨,到花纹精准压印,银匠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娴熟而专注。“看似简单的银环弯折,实际要反复调整力度,才能保证弧度均匀。” 参与基础配件制作的队员坦言,亲身体验后才真正理解传统工艺的 “精细” 所在。而在花纹压印环节,银匠们凭借数十年积累的经验与手感,将复杂的图腾图案清晰地呈现在银面上;最后的拼接环节,他们巧妙组合各个部件,让一件件银饰逐渐显露出精美的轮廓。这份专注细节、追求极致的态度,不仅是苗族银匠对每道工序的坚守,更折射出这项传承千年的工艺所蕴含的生命力与精神力量。
图为工匠为团队成员进行介绍
“立体的苗族文化史诗”
调研中发现,苗族银饰绝非简单的装饰器物,而是承载着族群历史记忆与文化信仰的 “立体史诗”。每一件银饰上的纹样,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寓意:蝴蝶纹象征生命繁衍与吉祥,寄托着苗族对 “蝴蝶妈妈” 创世神话的崇敬;太阳纹则代表光明、力量与希望,是族群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表达。这些纹样将苗族的万物崇拜、古老神话与生活智慧融入其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见证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部分与纹样相关的神话传说逐渐淡出大众视野,银饰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面临被忽视的困境。
实现平衡传承与创新
苗族银饰技艺的传承,不仅是工艺的延续,更是苗族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的体现。但调研也发现,当前这项非遗项目正面临人才枯竭、技术断层、市场适配性不足等挑战:一方面,技艺传承高度依赖老一辈工匠,年轻群体参与热情不足,导致传承断层风险加剧;另一方面,传统手工制作效率低、产量有限,难以与现代产业链对接,市场规模受限。为破解困境,融水的苗族银饰传承人们正积极探索创新路径:在设计上融入现代审美,让银饰更符合当下消费需求;在工艺上适度改良流程,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保留传统精髓;在传播上拓展线上销售与文化宣传渠道,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图为企业负责人向团队成员进行介绍
“守护传统不是墨守成规,敢于创新才能让银饰‘活’在当下。” 一位银匠表示,这份探索既是传承人的文化责任,也是推动非遗产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如何在保护工艺纯粹性与适应市场变革之间找到平衡,让苗族银饰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当前非遗传承需要持续破解的重要课题。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