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张鹏宇 王腾霓)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水薪火传,南水北调行”实践队怀揣求知热忱,踏上中原腹地,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因南水北调工程从南阳淅川整村搬迁至此的移民社区,用其从“乱”到“治”、由“穷”变“富”的华丽蝶变,为大学生们上了一堂鲜活的新农村发展课。
沃土安家:解码移民新村的“黄金蝶变
这个寓意“黄金入库”的移民新村,用十余年奋斗书写了从“乱麻困境”到“五星标杆”的传奇。宣传片中村民因为生活越来越好而发自肺腑的笑容让同学们动容
图为师生观看移民新村纪录片
社区党支部书记向师生们改成给展示了一二三工作法铸就的先进成果的讲解:
“一套班子”强根基: 从初期涣散到如今“一肩挑”的年轻化、高学历“两委”班子,党建引领筑强堡垒,流转土地、引进产业,稳住移民心;
“两支队伍”促自治: 党员先锋队亮身份、优服务,网格员队伍织密“治理网”,8年“零上访”见证矛盾化解在基层的实效;
“三种模式”谋共富:“党建+经济”激活莲鱼共养、智能大棚、光伏发电等多元产业,集体经济收入从零跃升至2024年预计53.5万元,人均纯收入由搬迁时6000元攀升至2023年26500元;“党建+治理”深化“五会”组织与道德“红黑榜”,移风易俗树新风;“党建+平安”实现监控全覆盖,十年无事故。
图为党支部书记为同学们讲解村史馆
文明乡风:幸福家园入画来
漫步社区,实践团成员被其生态宜居所吸引:道路宽敞明亮,绿树成荫,水电燃气通讯无忧,专业物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更令人动容的是其浓厚的文明氛围:重阳节“长寿宴”孝亲敬老,小年表彰“好媳妇”“好邻居”,中秋月下共品团圆饼,为学子发放奖学金……点滴浸润,培育出省级“文明村镇”的淳朴乡风、良好家风。“这里环境比城里小区还好,产业兴旺、邻里和睦,完全颠覆了我对农村的想象!”一位学生由衷赞叹。
在智能化温室大棚,村民们分享:“政府不仅给安家,更教会我们‘造血’。土地流转有租金,大棚干活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日子比在老家还红火!”他的笑容,成为黄桥社区“因治而安、由穷到富”的最佳注脚。社区荣誉墙上一块块“五星支部”、“省级民主法治社区”、“省级美好移民村”的牌匾,无声印证着奋斗的足迹。
图为同学们去社区调研
思源砺行:青春答卷中的时代叩问
行程紧凑,收获丰盈。从南水北调工程科技赋能、滴水必争的“国家精度”,到黄桥社区党群同心、共创美好的“移民温度”,实践团成员深切感知了“国之大者”的磅礴伟力与“民之关切”的细腻落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带队老师在总结中动情说道,“这‘活水’,既是南水北调工程惠泽万家的生命之水,更是像黄桥社区移民干部那样,扎根基层、倾情奉献的为民初心。作为水利及相关专业学子,你们要铭记这‘源头’——既是以科技守护水脉安全的专业使命,更是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乡村振兴的时代责任。”
南水北调,送去的不仅是解渴之水,更是发展之源;移民安置,实现的不仅是空间迁移,更是幸福升级。华水学子的此次实践,在工程巨臂与田园新景的交响中,读懂了“国计”与“民生”的水乳交融,也为青春理想锚定了更坚实的坐标——以专业所学守护绿水青山,用智慧汗水浇灌民生沃土,在新时代的长渠里,奔腾属于青年的澎湃浪花。
“黄桥的实践印证了‘组织强则乡村兴’的真理!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国’的奉献精神与青年学子‘知行合一’的担当在此交汇。黄桥‘黄金入库’的寓意,正由党建引航、产业筑基、治理赋能、文化润心的‘四轮驱动’变为现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腾霓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