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研·潜经治理实践团队在桂林草坪回族乡潜经村开展实地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11 16: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香俐   阅读 83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黄惠霖)7月5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和美乡研·潜经治理实践团队”奔赴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潜经村(广西唯一回族乡,踞漓江东岸,承载300年回汉共居史),围绕历史沿革、文化传承、政策赋能、基层治理、产业共融五大维度开展深度调研,解码“民族共融”的基层实践样本,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探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潜经村石榴籽司法调解室合影

一、锚定战略坐标:从“国之大者”到基层实践

作为广西唯一回族乡,潜经村既是“回汉共居”的活态标本(河南回族迁居,与汉族垦荒交融,形成“通婚互敬、节庆共欢”传统),也是民族政策落地的观测点(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双轨培育)。潜经村吴副主任表示:“乡村治理的条例需遵循党的政策,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需在政策框架内进行。民族团结工作需要协调,包括安排专人负责相关工作。外来人员需符合国家政策,极端行为不能被允许。回族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未出现严重矛盾。”通过建立石榴籽调解室进行基层治理与纠纷调解,负责调解村民矛盾,特别是民族和家庭纠纷,结合当地环境和资源,确保双方心服口服。田地纠纷是常见问题,需多次调解并上报司法所协助。调解成功案例包括亲属间的田地分配和赡养问题。

▲图为潜经村工作人员讲解村史

二、沉浸式解码:从文化根脉到治理末梢

白氏宗祠的“基因密码”:古祠内,《白氏宗谱》记载“睦邻共耕”祖训,300年族规里,“回汉通婚需尊重双方习俗”条款,折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自觉。回族文化广场、污水处理厂、“民族团结路”硬化,均源自国家民委专项支持,村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石榴籽调解室”的智慧:全国首批民族和谐调解试点,实行“回汉调解员1:1搭档”机制——回族调解员解习俗矛盾,汉族调解员通法理逻辑,2023年17起纠纷全部化解,调解卷宗里“回汉互谅协议”占比超60%;“共议共决”的治理体系:村两委班子回汉比例6:4,重大决策必过“民族议事会”。如“文旅产业规划”,回族代表强调“保留礼拜空间”,汉族代表提议“增设农耕体验区”,最终方案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增收双赢”。

  ▲图为潜经村活动现场照片

三、对话与思辨:基层干部直面“发展考题”

潜经村村委会坦言:国家“兴边富民行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政策叠加,让宗祠修缮、产业起步有了“加速度”,未来村庄的发展需结合自身资源,如文旅文化引进和政府支持。要在保护民俗特色村寨称号的基础上,提升经济效益。粮食种植是重点,需防止田地撂荒。目前仍面临富硒稻、砂糖橘畅销却无深加工,产业链‘短半截’等问题。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潜经村工作人员的访谈对话

从百年宗祠的互融基因,到调解室的法理温情;从跨族家庭的烟火日常,到产业共兴的创新探索,潜经村的实践,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基层的生动注脚。“和美乡研·潜经治理实践团队”希望以学术之力扎根民族沃土,用脚丈量、以心洞察,既为铸牢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智慧,更向时代作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从来都是“国之大者”与“民之小事”的深情共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香俐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