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逐梦乡野 赋能乡村”暑期实践队深入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圳口乡横源村,开展助农专题实践活动。队员们头顶烈日,脚踏泥土,化身“临时农工”,全身心投入摘豆角、打药除草、驾驶农机等农事劳作,并协助村民烧火做饭,以青春汗水践行服务“三农”的初心,为夏日农忙注入一股清新的青春力量。
清晨六点半,横源村还笼罩在薄雾中,江西农业大学“逐梦乡野 赋能乡村”实践队的队员们已经跟着村民李婶来到了豆角架旁。翠绿的豆角挂满藤蔓,正是采收的旺季。“豆角要挑直溜、饱满的摘,手指捏住根部轻轻一掰。”村民奶奶边示范边叮嘱。队员们弯下腰,穿梭在田垄间,手指翻飞,小心翼翼地将一根根鲜嫩的豆角摘下,放进身旁的箩筐。汗水很快浸湿了队员彭永明的后背,“看着容易,干久了腰真酸,但想到能帮上忙,就很有劲头。”不一会儿,几大箩筐豆角就装满了。紧接着是运输和择豆角。队员们或用扁担挑起沉甸甸的箩筐,或几人合力抬运,将豆角集中到村里的晒场。树荫下,大家围坐一起,麻利地择去豆角两头的筋络,动作从生疏到熟练,指尖沾染上豆角的清香与泥土的气息。
图为实践队员在横源村豆角田帮助村民采摘豆角。队员们弯腰挑起扁担中的豆角。何江伟 供图
这边豆角刚告一段落,队员俞舒涵和王瀚墨已经背起了沉重的农药喷雾器,跟着村民张叔走向水稻田。“打药要选无风或微风的早上,穿戴好防护,喷头压低,均匀扫过稻叶,像这样…”张叔仔细讲解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田埂狭窄湿滑,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仔细操作,药雾在晨光中弥散。尽管防护服闷热难耐,但他们一丝不苟。“以前觉得打药很简单,自己背上几十斤的桶走田埂才知道多不容易,更明白了科学用药和安全防护的重要。”俞舒涵抹了把汗说道。
图为实践队员王瀚墨和俞舒涵在村民张叔指导下,穿戴防护装备为水稻田喷洒农药。何江伟 供图
村头的荷花池里,又是另一番景象。碧叶连天,荷花初绽,但杂草也在疯长。队员王瀚墨、俞舒涵挽起裤腿,踏入及膝的池水中。“小心脚下淤泥,别踩到藕!”村民大叔在岸上提醒。队员们俯身,仔细分辨着杂草与荷苗,将一棵棵稗草、水花生连根拔起,甩到田埂上。池水微凉,但阳光灼人,汗水混着泥水顺着脸颊流下。“在水里干活比旱地更费劲,但看到荷花池清清爽爽,特别有成就感。”王瀚墨笑着,脸上沾了点泥星子。
图为实践队员王瀚墨、彭永明等在横源村荷花池中俯身拔除杂草。何江伟 供图)
午间,队员们来到村民奶奶家中厨房帮忙。灶膛里柴火噼啪作响,队员马悦悦正学着生火、添柴,火光映红了年轻的脸庞。“火候要稳,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奶奶耐心指点。另一边,队员缪晴、易美琳则在清洗刚从地里摘回的蔬菜,准备午餐。烟火气中,队员们体验着乡村灶台的温度,也感受着村民的淳朴热情。
夕阳西下,实践队员们带着满身尘土、汗水和收获的喜悦踏上归途。沉甸甸的豆角筐、沾满泥浆的裤腿、轰鸣过的农机,还有村民发自内心的笑容,共同构成了这一天最鲜活的记忆。
“这一天,我们不是在体验,而是在真实地分担农忙的辛苦。”队员何江伟看着自己沾满泥土的球鞋说,“摘豆角、打药、除草、开机子…每一滴汗落下,都让我们更懂‘三农’,更珍惜粮食,也更明白作为农科学子肩上的责任——用知识和双手,让土地更有希望,让乡亲们的劳作更有价值。” 江西农业大学“逐梦乡野 赋能乡村”实践队用最朴实的劳动,在横源村的田野间写下了“强国有我、青春有为”的生动注脚,让青春在服务乡村的实践中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永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