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执竹织文脉,非遗传承忆千年

发布时间:2025-07-11 22: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许诺,张华钰,杨名雅   阅读 1.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1日上午,在共青团川北医学院委员会与共青团峨眉山市委的联合指导下,由川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宁老师带领的“汇爱行金顶,医心兴绿野”乡村振兴促进团,于峨眉山市成功举办了一场由青春热忱驱动的,名为“走近非遗,体验竹编”的文化传承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们以竹为媒,深入乡土,探寻非遗根脉,践行文化传承使命,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深度访谈:叩问千年技艺的坚守与困境

活动的核心在于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度对话。这绝非简单的技艺观摩,而是一次直抵文化内核的寻根之旅。

“破竹需顺纹,篾丝要匀薄”——传承人以其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和沉静的讲述,引领志愿者们回溯竹编技艺在巴蜀大地的千年流淌。志愿者们深刻体悟到,一根青竹化为万千器用的背后,是“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与“物尽其用”的生存哲学,是融入地域血脉的生活美学。

▲图为志愿者采访非遗传承人 张华钰 摄

访谈坦诚触及现实困境:市场萎缩、传承断代、原材料变迁…传承人眼中那份对技艺的磐石般坚守与深沉热爱,与其对未来的深切忧思形成强烈对比,为象牙塔中的青年志愿者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传承“危机课”,更点燃了他们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感。

亲身体验:指尖触碰文明的温度与韧性

从“倾听者”到“实践者”,身份的转变带来认知的升华。在传承人手把手的指导下,青年志愿者们拿起竹刀,抚触篾丝,亲身投入竹编制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看似简单的“挑一压一”,在笨拙的初试中充满挑战。篾丝在指尖的“不驯服”、厚薄不均的挫败,让青年志愿者们真切体会到传统工艺对耐心、专注与手眼极致协调的要求,深刻理解了“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谛。当散乱的篾丝在经纬交错间逐渐成型为杯垫、小筐,一种奇妙的连接感油然而生。粗糙的青竹化为掌中温润器物,冰冷的“非遗”概念在此刻化作指尖可感、心中可悟的鲜活传承。每一次编织,都是对千年智慧密码的一次虔诚解读。

▲图为志愿者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竹编

亲历从竹到器的艰辛过程,青年志愿者们不仅习得技艺皮毛,更触摸到竹编文化的核心——那份化刚为柔、百折不挠的韧性。这份韧性,既是竹材的生命力,更是非遗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深深烙印在青年心中。

此次“三下乡”非遗竹编体验活动,是青年志愿者践行文化自信、投身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志愿者们通过深度采访探寻竹编的历史文脉,在非遗传承人手把手的教学中亲身体验技艺精髓,深刻感知中华优秀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价值。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不仅为广大青年树立了精益求精的榜样,更是一堂关于文化根脉守护的深刻教育。这场深度访谈与沉浸式实践,不仅是青年志愿者与千年技艺的对话,更是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探索新路径、注入新活力。它昭示着:守护非遗,就是守护民族的记忆与未来的创造力。

青年志愿者们以脚步丈量乡土,以指尖触碰文脉,在篾丝交错的纹理与匠心传承的温度中,领悟了文化赓续的时代重任。这份青春的答卷,不仅为乡村振兴添彩,更是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贡献不可或缺的青年力量与智慧。(撰稿:许诺 图片:张华钰 杨名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